2016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范例五篇
作为一名学生,时常应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教研活动的举办。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这些难题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初中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范例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范例五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9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员巩固对克和千克的了解,并可依照实际状况区分、应用克跟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教师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非常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鼓励教师使用英语的语言表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况,并可依照实际状况估计出物体的品质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第七单元及总复习表格式教案,培养学生的估测的观念,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心得。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素养,让学员学会有序地、全面地反思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品质理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员学会有序地、全面地反思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 请师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什么内容,对这种知识也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再次复习克跟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动机:给教师提供一个学习思考的系统,培养教师的难题意识跟回答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到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何种单位?质量单位有什么?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这些物体的品质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糖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跟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跟千克有哪些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糖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应注意哪些?
(2)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训练,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教师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按照调查结果解决难题。
设计动机:在必定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使学员去感受跟体验,有利于学生健全正确的思维结构。在训练时应使学生说说自己容易错误的地方跟原因,引起其它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后面,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它们的名字以前往后写出来。
(2)思考:你先确认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式及过程,其他老师补充,引导学员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里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位数在每行、每列都发生一次。B需要是几?
(2)学生分小组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动机: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使学员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式进行提炼和提高。让学生确立推理时通常应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式,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高了效果,学生也可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备考,你有哪些收获?
(二)你可用我们最近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什么难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范例五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员进一步掌握各类平面图形的基本特点,能更正解地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使学生在准确的情景中,复习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式,会把整理出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对分类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剖析、判断。
3.通过复习,让学员经历总结归纳知识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体验数学常识间的内在联系,积累初步的搜集、整理数据的心得,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跟解决难题的素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让学员对平面图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体会收集、分类整理、分析数据的方式。
教学难点:图形的拼组与对分类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剖析与判定。
教学准备:课件、七巧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点明课题
(一)情境创设:课件呈现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
师:同学们,这些形状漂亮吗?这上面有我们学过的什么平面图形?
1.学生汇报交流;
2.教师补充:除了那些图形,我们还学过这些图形?
(二)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再次来复习这学期即将学过的常识:平面图形跟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员回顾所学知识,快速开启学习状况。】
二、师生合作,复习整理
(一)平面图形
1.平面图形的特点
(1)课件呈现多个杂乱排列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按照认识,将这种图形分分类。
(2)组内交流:你是如何区分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什么知识?再整理汇报。
(3)指名回答: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4)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不同?
(5)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
(6)说一说:圆与以上的平面图形有哪些不同?
2.图形的.拼组
(1)拼一拼:
①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使学生说一说:你拼起来的是哪个图形?你是如何拼成的?
②用4个正方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学生拼好后,注意使学生说一说:你拼起来的是哪个图形?你是如何拼成的?
(2)设计图案:
①请用七巧板设计一幅的形状。
②汇报展示:让学生上台展现,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模式。
3.分一分:课件呈现P94第3题的20个图形。
(1)让学生分别提问是哪个图形?
(2)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学员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特别是在学生说出第11、15、17个图形是垂直四边形后,教师应格外注重使学员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刚才我们都弄清了每个图形分别是哪个图形了,那每一类图形到底有多少个呢?我们后面就来统计一下,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活动,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了解,进一步展现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相互间的关系,积累数学课堂活动心得,增强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注意在互相研讨中培养教师倾听和交流的素养。】
(二)复习分类与整理
1.按形状分一分
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二个统计表:
(1)提问:我们想把这种图形按照颜色来分分类,你有哪些好办法?可能有学生强调:
①可以一类一类的找出来。
②可以按1~20号的次序将每个图形在类别分别确认出来,再在相应的颜色下面画一个符号表示个数。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完成统计表。
(3)汇报展示,核对数据。
(4)解决难题:哪种图形最多?哪种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2.按颜色分一分
(1)你觉得:这些图形不仅按颜色分类,还可以按形状来分类。谁来说一说:按颜色分,可以分成几类呢?
(2)学生提问后,课件呈现第3题的第一个统计表:你会统计吗?
(3)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统计表;
(4)汇报展示,集体评价。
(5)解决问题:哪种色彩的图形最多?哪种色彩的图形最少?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3.自己定标准分一分
(1)除了里面的两种分类标准,你能不能定一个标准,将这种图形卡片分成两类呢?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标准:
(3)每人按自己定的标准再来分一分。
4.观察发现: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种与中间的两种统计表一起展示,让学生观察:
(1)他们都是将这种图形分成几类?
(2)这些分类的标准仍然不同,但每一种统计表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了解是那里吗?
(3)引导学生看到:不管是哪个分类标准,他们统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复习活动,让学员对分类与整理进行平台的复习,让学员变得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可自行建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看待事情的观念。】
三、应用所学,解决难题
(一)解决练习二十一第14题
1.情境创设:同学们看,这是邻居班的小朋友拼起来的三幅图,漂亮吗?课件分别呈现第14题的三幅图。
2.拼这些图案,都用到了这些平面图形?学生提问时,教师运用课件呈现空白的统计表。
3.你可独立完成这个统计表吗?让学生独立完成。
4.解决问题:
(1)哪种图形的数目最多?哪种最少?
(2)一共有多少个图形?
①你是如何了解的?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方法:一是数出题中所给图形的数量;二是直接把统计表中分类计数的结果加出来。
②你既有哪些发现?引导学生看到:分类统计时,统计结果的跟与所给出的统计对象中数量是相同的。
(3)小明摆了4个火车,一共用了多少个○?你是如何想的?
(4)你能够强调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让学员经历统计与制作统计表的整个过程;引导学员体会习题背后隐含的内容,培养学员发现问题与强调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练习二十一第15题
1.情境创设:课件呈现第15题的餐桌图,师:同学们看这幅图,你有哪些感受?引导学生写出:摆放太杂乱,有必要将这种东西整理一下。
2.独立完成象形统计图,完成后交流汇报,集体核对,并鼓励教师相互评价,引导学员养成认真作图的习惯。
3.独立完成统计表:完成后集体展现,师生一同评价。师:你是如何受到每一项数据的?让学生知道:可以直接运用已经完成的统计图来完成统计表,不需要再逐个去计数。
4.解决问题:
(1)碗比盘多几个?
①你是如何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还有不同的方式也可以受到这个答案吗?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式?你认为那种方式更方便?
(2)哪种餐具最多?哪种最少?
①你是如何得到这个答案的?
②谁也有不同的方式呢?
③你更喜欢哪种方式?你认为那种方式更方便?
(3)你能够强调什么数学难题?让学员自己强调问题,并缓解,教师有意识的鼓励学员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
(三)查漏补缺:每班老师按照学生所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让学员经历整个统计过程,巩固学生对象形统计图跟简单统计表的理解,同时结合探讨数据、回答疑问的内容,使学生直观展现统计图、统计表在整理、分析数据方面各自的优势,感受统计图、统计表的价值,感受分类整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跟应用。】
四、全课总结,畅谈感受
(一)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这些知识?
(二)畅谈感受:通过本课的备考,你有哪些感受或体会?或者你也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员通过自主梳理,概括、归纳所学知识,学会总结学习体验与感受,并将这种与同学交流。】
小学二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范例五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3、114页总复习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了解,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次序,提高混合运算的推导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常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缓解问题中展现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巩固计算的方式;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次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加法口诀求商的技巧,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大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次序,深化对运算以及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常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帮她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相同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你还在为美爹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