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每日一题】教师资格证《核舟记》教案

2021-05-19 10:0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核舟记》教案一、核心能力: 语言重构与利用:积累文言词语跟句法。 思维发展与提高:理解文章的表明顺序。 审美鉴赏与成就:品析文中优美语句。 文化发扬与理解:了解国内传统微雕艺术。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古文诗句、句式。 2.理清本文的表明顺序(“总—分—总”逻辑顺序+空间顺序)。 3.品味语言,理解本文生动细腻的语言特性。 4.了解我国近代雕塑精湛的技艺、卓越的造就。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表明顺序。 2.把握本文生动细腻的语言特性。 教学难点 探究主体部份根据空间顺序表明事物的方式。 【提示1234】 空一行,就是一张ppt的内容】 红色的文字,都是后一步“跳出来”】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二、朗读短文,把握文意 三、分析文章的表明顺序 四、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朗读短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表明顺序 一、导入新课 中国微雕种类众多,技艺源远流长。1995 年,在宁波发现一枚稀世珍品——明 代桃核舟:“苏轼夜游赤壁”。桃核舟被列为宫廷秘藏,被奉为宝中之奇,贵于 金银。因为桃核舟是果核雕刻的禁区。桃核不同于其他果核外表光滑,它有不规则 形麻纹,无数小孔深入核心,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仅选料往往应万 中挑一。

教案 表格式_核舟记表格式教案_四年级表格式教案

在古代仅王叔远一人,清代也有寥寥几位大师能够雕刻。宁波发现的这 枚核舟就是出自王叔远之手,是世上现存雕塑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核舟。 (1995 年10 月27 日《文汇报》)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一 睹“核舟”的尊容。(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短文,把握文意 1.教师范读。 教师提醒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诎右臂支船(q)(2)注意下列语句的恰当读法: 2.自读课本。(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全班齐读课本。 (要求读准音节,停顿恰当,语速适度。) 三、分析文章的表明顺序 1.讨论:“核舟是哪个?”“核舟上有哪些?”“你在核舟上看到了什 2.理清文章的整体策略,弄清作者的表明顺序。(1)教师鼓励学员理清文章整体策略。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体系。 总说(第1 段),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非凡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 的主题。 分说(第2-5 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跟题名。 总结(第6 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它物件的数量跟刻 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 (2)辨明全文的表明顺序。

四年级表格式教案_核舟记表格式教案_教案 表格式

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根据哪些顺序介绍核舟的?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反面。写正面 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后边部分船体,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3)探究主体部分(第2-5 段)的表明顺序。 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甲板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次序 颠倒,请研究这种写的缘由? 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核舟的后面部分是船舱,高起而低矮,十分引人注目, 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导致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既刻有苏轼《赤壁 赋》《后赤壁赋》中叙事的诗句,可以让观众通过想象感知苏轼曾经漫步赤壁时的 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 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让观众初步展现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气氛。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下面练习。 (1)下面那一组加点字的解释读音有错误?( 中峨冠(高高的帽子)而多髯者为东坡居右者椎髻(梳着椎形发髻)仰面 珠可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数也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2)请用现代英语翻译下面的词句。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鲁、黄不属。 参考答案:2(1)为A。

教案 表格式_四年级表格式教案_核舟记表格式教案

从词句句意的连贯程度看 “峨冠”理解成 “戴着高 高的帽子”较正确 (名词作副词)。 (2)佛印很象弥勒核舟记表格式教案,敞胸露乳,抬头仰视,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二、品析语言 三、课堂小结 四、拓展阅读 五、布置作业 学习目标 1.品析语言,理解本文生动细腻的语言特性 2.拓展阅读,了解魏学洢其人 一、齐读课文 二、品析语言,理解本文生动细腻的语言特性 1.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讨论: (1)课文哪些地方说明现在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同学,而不是别人 鲁直居左(2)哪些地方表明是“泛舟”呢?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从“舟尾横卧一楫”船 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 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3)哪些地方表明是“泛赤壁”呢? (3)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核舟记表格式教案,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 教师总结:《核舟记》能栩栩如生地描写一件精美的戏剧精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美术创作和精堪的木雕技艺,另一方面是通过作者细致 的观察、精巧的构想跟生动的语言。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教案 表格式_四年级表格式教案_核舟记表格式教案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扇面。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 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赏析】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惬意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这么情深意 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依傍之中,完全忘掉了现实的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胸怀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鲁、黄不属。【赏析】写出了佛印和尚的相貌跟潇洒不群的举止,放浪形骸、超脱世俗之情 呼之欲出,让人觉得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 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觚,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赏析】描写得细腻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 注,这样来诠释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显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 愉悦的氛围。 教师总结:作者在表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既大胆想 象,进行了艺术上的再成就,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课堂小结 《核舟记》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精湛手艺,反映了我国近代雕塑美术的 伟大成就。篇幅虽短,语言生动细腻,说明顺序合理,连雕刻家的美术创作都介绍 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唏嘘。

教案 表格式_核舟记表格式教案_四年级表格式教案

这要靠什么?一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探讨;二靠合 理的联想与想像,三靠具体的刻画和生动的表明。 四、拓展阅读 魏学洢(约1596—约1625),明末文学诗人。字子敬,嘉善(今属江苏嘉 兴)人,一代明臣魏大中的次子。七岁能诗,生性孝顺,著有《茅檐集》。 魏大中被捕之时,魏学洢泣血号呼,想随牢车南下。他不听从父亲劝说,改换 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随缇骑,沿途打听父亲的起居。抵达北京后,白天藏匿 在客店之中,昼伏夜出,四处求救,但父执辈之人有的拒不相见,有的则对他仰天 长叹,相对落泪,无可奈何而已。魏学洢虽然也想上书以己代父,但无法如愿。魏 忠贤又矫旨下令,对六人“严刑追赃比较,五日一回奏”,于是狱卒拷打拷掠,棍 棒交加,臀血流离,骨肉俱腐。魏大中被劾接受熊廷弼等人贪污,亦为欲加之罪。 最后却被指责坐赃而死。死之时溽暑殷雷,相验领埋之旨,迟迟不下,过了六七天 烂零落,几难以辨认,那年魏大中五十一岁。魏学洢领了母亲的尸体,匍匐扶衬归乡,日夜伏草啼号。魏大中虽死,但追赃的行动并未停止,因此魏学洢被下浙江监 魏学洢在家庭遭此大变,对后来政治的堕落痛心疾首,因此也视死如归。果真在这同一年,魏学洢也因病而死,死时才二十九岁。崇祯初,魏忠贤专权。魏学洢 之弟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受冤屈,兄死孝之行径。又上书弹劾阮大钺等人交通 逆阉,罪大恶极。不久,魏大中被追劾为京兆,魏学洢也被下诏旌表为孝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研究三、四”。 2.查阅资料,具体认识“微雕”艺术的特征。 【板书设计】 总说:奇巧 分说: 船尾---------船顶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