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走向 欧元区改革再现“法德轴心”,中欧关系走向何方(2)
王朔(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对马克龙来讲欧洲建设跟他的国内经济改革建设捆绑在一块。他知道法国现在的经济对欧元区、对欧盟的容忍程度非常高,而且马克龙一直认为欧元区成立以后,德国了拿到了最大的红利,法国没有拿到最大的红利。马克龙认为如果这样的趋势下去欧元区会垮掉,这个话是说给默克尔听的,对于默克尔来讲她也知道需要变革。法国跟德国的妥协并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妥协,而是为了欧盟发展前景法德做出的妥协。
胡春春(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在欧盟的深度改革方面,现在明显能够看到马克龙在法德核心问题上有点朝前窜的态势,争夺欧盟改革、发展的主导权。如果把马克龙所谓的要成立欧元区共同的财政部,以及要有一个共同的财政政策、财政部长这个点放在人事选择上问题上来看,马上就能看出来默克尔方面会面临多大的困难。欧盟将来的财长是法国人还是德国人,两种财政文化背后是两个民族国家发展历史当中所积累起来的发展经验。
戴启秀(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关学院教授、欧盟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马克龙在外交方面最主要的诉求是重塑欧洲的领导权,在经济问题、安全领域都是如此,德国对此也很清楚并且认可。
法德继续发挥协同领导作用并无疑义,但是涉及到政治经济领域两国合作如何平衡的问题。具体来说,经济上由于近年来德国的持续发展、法国的低迷不振,一盛一衰两者的平衡已经被打破。法国将欧元区的改革,特别是统一律法作为改革的优先;而德国又急于推动共同安全和防务领域,这样的问题如何平衡,需要磨合,不是目标问题是路径问题。
我认为德国会做出一定的妥协,欧元区改革在不涉及债务共担这个话题时,还是可以推进的。
法德因素主导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曾在上个月强调中欧关系发展面临的“四大机遇”时指出,今年德法大选后,欧盟希望推动一揽子改革计划。今后走向中国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关键也靠改革,因此双方可利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加大创新投入,也可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
从决策层认定到具体的商业推动,中欧经济合作的密切度不言而喻。但在这样趋势下仍有杂音,其中就包括以法国、德国为代表,对海外资产进入的审慎态度,以及中国经济制度的疑虑态度。
龙静(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未来2-3年可能是欧盟内部调整的关键时刻。他一方面要和英国来进行“脱欧”谈判,同时还要启动上述改革,欧盟将会变得更加内部而不是外拓。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可能会维持好和外部主要合作伙伴关系的平衡健康发展,而不是实质性地介入到一些力所不及的国际议题当中。在中欧关系方面,欧盟和主要的成员国不太可能会在敏感问题上来侵犯中国的核心利益,而在反恐这些方面还会加强同中国的合作。
但在另一方面,欧盟改革的不少内容会涉及到成员国财政领域主权进一步的让度,可能会形成更加严苛的欧盟财政标准和投资标准,对中国对欧投资可能会形成更高的壁垒。“多速欧洲”发展启动之后欧盟可能会加紧对于欧盟内部团结以及融合的强调,进一步发展其融合政策下的多种的政策工具,来安抚中东欧新的成员国。对“16+1”这样的合作机制来说,改革中的欧盟可能会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情绪,甚至是防备的情绪。可能会引发对中国对欧政策批评的上升。中东欧的一些国家,甚至包括类似奥地利这样的一些欧盟中小型国家,他们寻求同欧盟之外的经济力量进行合作的意愿非但不会减弱可能会进一步上升,用这种方法来对抗欧盟内部比较边缘化的不利局势,这些国家可能会加大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以及参与度,以此来借助中国的经贸投资、基建合作来推动本国发展战略的实施。
#吴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