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格式 > 正文

今后走向_走向复兴歌词_中国未来政治走向(11)

2017-12-17 10:0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2、城市空间的概念及理论

1957年,情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居伊·德波(6uyDebord)与艺术家阿斯杰·乔恩(AsgerJorn)一起,通过将巴黎城市地图的碎片、手持军刀的士兵、邮票和文字拼贴在一起,完成了名为“裸露的城市”的心理认知地图,试图通过这种蒙太奇方式的运用来展示巴黎某些现存区域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进而倡导1种对环境的新的感知方式--认知地图。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并提出了5大城市意象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由情境感知的研究方法上升到理论层面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空间句法(SpaceSyntax)理论的产生,由比尔·希利尔(BillHillier)及其领导的小组首次提出并使用。1984年,比尔·希利尔和朱丽安·汉森在其著作《空间的社会逻辑》(((Thesociallogicofspace)))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建筑与居民点空间组织的句法理论。

空间句法理论认为,建筑及城镇的空间布局会对人类活动、社会交往的方式及强度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空间句法是1种通过对建筑、聚落、城市、景观等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直觉体验的空间构成理论和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方法,其研究重点是:回归到空间本身,以空间作为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据此进1步研究其与建筑、社会、认知等领域之间的关系。所谓量化描述,是指空间句法在基于关系图解的基础上,通过基于拓扑计算的形态变量,来定量地描述构形。其中最基本的参数有5个,即连接值、控制值、深度值、集成度和可理解度。

交通方式是影响城市人口分布空间重要因素。施益尔弗(Schaeffet。1975)和斯科勒(Sclat,1975)认为,城市形态的演变经历了由最初的“步行城市”到后来的“铺轨城市”直至最终的“依赖汽车轮胎的城市”的过程。由于交通方式的简单和交通工具的匮乏,人们不得不聚集在一起,从而有了最初的城市形态;同样在“依赖汽车轮胎的城市”时代到来之前,城市形态必然是紧凑的。随着主导交通方式的日益现代化,城市人口空问将不断向外扩展并呈现环状或星状的分布规律.城市空间是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各种“城市流”来反映的,而交通通道正是人流、物流的物质载体。[7]

 产业与人口的理论研究散见于新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不同的研究领域。克鲁格曼(Krugman,1991)根据工业生产的分布,提出了“核心-边缘地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工业区位的选择依次取决于运输成本、劳动成本和聚集经济3个因子。

在西方国家,20世纪早期就已经开始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结构问题。经济区位理论深入地分析了各种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对城市土地开发的影响,并模拟了农业土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或城市土地再开发的最佳时机和强度。认为系统性留置城内土地而不予开发如蛙跃式发展、蔓延式开发等,可能是城市土地利用市场高效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土地投机可能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贡献,D.Capozza和R.w.ttelsley发现城市增长对土地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将士地经济地租理论用于城市地域形态的研究,在引入交通线路、贫富聚集、重工业影响、市郊住宅区等因素之后,出现了“同心环模式的交通影响变形”、霍伊特的“扇型模式”、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等模式。[11]

3、城市空间制度层面研究

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经历了从直觉形态到制度层面分析(张京详等,2007)。

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零售业重心向郊区转移之后,从1992年至1997年,作为城市集散功能主要体现的批发业在郊区的增长速度也比城市中心要快6倍。美国经济学家和城市学家安东尼.当斯(AnthonyDowns)在其《美国大城市地区最新增长模式》(New Visions for MetropolitanAmerica)一书中提出了城市蔓延(UrbanSprawl)理论,其主要含义为1)中心城市以外地区人口的增长;是郊区化的特别形式,它包括以极低的人口密度向现有城市化地区的边缘扩展,占用过去从未开发过的土地;2)低密度的在城镇边缘地区的发展;其特点是低劣的用地规划,消耗土地,依赖于小汽车交通,建筑设计不顾周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