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材的特征在必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组织跟教法的选取。教师在通读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征则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去选用恰当的方式。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案例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案例文1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5页的例3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能按照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提问一些简单的难题,会进行简单的数据预测。
导学重点:
能把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按照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预测。
导学难点:
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预测。
导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导学过程:
一、预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某地区城市跟农村人口统计表,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2、请你用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将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在条形统计图中画起来。
生自主画图。
3、 在画这个条形统计图时,我们要注意这些问题?
师:这些是我们学习过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老师想考考大家:请问1980年乡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多少人呢?
生:多37万人。
师;在非常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
生:我认为这种对比非常麻烦,要先找到第一个图,再找第二个图,然后再计算。
生:那我们能不能将两个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
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适时进行鼓励,使学生确立: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便于信息的获得与对比。
师:像这种将两个统计图中的内容合成一个统计图,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引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 互学--主动探究,解决难题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式,放手使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1)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式。
师:我们来看这位朋友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认为也有这些地方必须进一步加强?
根据学生讨论,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式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①要用两个直条来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②为了区分两个直条表示的不同含义,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注图例。
(2)放手使学生在样图中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据把教科书第96页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弊端并进行预测和推断,发展数据预测观念。
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观察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回答下面问题
(1)哪年城市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哪年城乡人口数量最多?哪年最少?
(4)你能够得到这些信息?
师适时加以引导:①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②观察发现:人口数量逐年上升,从而进行人口教育;③了解:随着经济的演进,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3、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感受复式统计图的不同呈现方式。
师:这里也有一幅复式条形统计图。认真观察,你可从中获取这些信息?
生:他们都通过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了城乡人口。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竖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记录的信息是同样的。
教师:为什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竖向和横向之分呢?
生:因为这是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总结: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竖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方式上的不同,在其它方面是同样的。
师:请你们在教科书第96页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既了解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应该,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不同的展现方式,例如纵向的、横向的并且两个直条上下重合在一起的。不论那种展现方式,都直观地体现了所统计的数据,方便我们更好地获取有关信息,进行预测和推断。
三、评学--及时练习,巩固提高
1、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教科书第98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1、两个直条表示不同的数据
2、在条形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注图例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案例文2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例子,经历了解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探讨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名次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含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应围绕着“目标方法”,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乘法、除法的笔算练习,提高学员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钢笔 2号笔筒有( )支钢笔 3号笔筒有( )支钢笔4号笔筒有( )支钢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让每个笔筒放的铅笔相同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里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这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些组的成绩好?
3、你可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表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方法,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步渡到新知的尝试探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缓解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推导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员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增加学生的生活心得,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探讨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组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成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讲话,对他的演讲内容进行评判,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提议的帮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员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师生参加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对尝试探究问题的探讨结果,其他小组作补充跟评价。
要求:下面的朋友也要仔细听,看看你同不同意她们的研究方式。一会说出你想问她们的困惑,或者对她们的研究方式作出自己的评判,或者对它们的研究方式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教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判、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老师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判、补充或强调不懂的疑问?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判、补充、质疑。教师适时点拨,填写评价表格。
3、教师适时点拨引领:平均数的涵义,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4、互相纠错,小组内同事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恰当,错误的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产生统一的看法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导致深入探讨的过程,通过小组间认知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课堂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非常系统化,使教师将知识内化于心】
(六)挑战自我
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交流时关注学生能否看到第五组有7个人,第六组有8个人。
教师强调:要非常哪组朋友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如何办?学生或许回答先计算两个组的平均体重,然后进行相当。
接下来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两名学生进行板演。
预设:第五组同学平均体重:
(34+36+42+44+46+50+42)÷7=42(千克)
第六小组同学平均体重:
(38+34+54+34+35+41+39+45)÷8=40(千克)
提出“议一议”中问题“ 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哪些?”组织学生探讨求出的两个平均数的含义。完成相当哪一组平均体重重一些的问题。
【设计动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体验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感受。】
(七)巩固训练,提升学习质量:
1、独立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二题;
小军的净高是1米40厘米,他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 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设计意图】借助此题培养教师的语文眼光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难题的能力。】
(八)拓展延伸:
小军的净高是1米40厘米,他站在一个平均水深为1米20厘米的游泳池中(小军不会游泳),问:小军会不会有危险。
课后反思学生把握了求平均数的方式,课堂气氛活跃。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教案例文3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准确物体中写实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并可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员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研究学习素质。发展学生的空间理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构建解决难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第一次情境引入
小丸子和花轮同学各画了一个角,争论谁画的角大?你们可给着想个方法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人物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表格式教案,吸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员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如重叠、剪、利用三角板或活动角等)直观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第二次情境引入
出示挖掘机工作时的情境。
谈话:挖掘机的“长臂”组成的角都不一样,挖掘机的高度跟“长臂”的的宽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间距单位来表示,那么用哪个度量角?用何种单位表示角的大小呢?
【设计意图】挖掘机工作时的情景,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即将熟悉,但对想知道角的详细大小,如何测量,学生无从说出,这就导致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并感觉到度量的必要性,促使学生造成积极研究未知的心理倾向,从而在促使学生学习求知欲的基础上,明确学习内容跟目标。
二、合作研究 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谈话:大家说得对不对?下面听小电脑博士的介绍。
(听介绍,课件演示)
认识10 角:(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分成360份,然后分为二个半圆,把这种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视角就是1度角,在不同位置着色闪动。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0表示1度。
(媒体展示 10 100 200900 角。问: 100 由几个10 组成?如果一个角由90个10 组成是几度的角)
为了便于,又从上面开始标数字。演示10 100 200 900 角。
板书: 10 =1度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让学生无法形象地理解度,建立起1度角的概念、大小。在引基础上学生可以迅速地说出100 200900角。通过左右两侧不同颜色的刻度,初步确立内、外刻度线的概念。知道可以从左右两边看,关键找0度。
2、认识量角器
谈话:刚才我们将要把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就得到这种的一个圆形,请同学们想一想,它跟那些学习用品比较象-------量角器
(1)先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对量角器的了解。
(2)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看看有哪些发现?
(3)说说你的看到,有疑问也可以小组探讨解决。
(4)小结(课件演示或用教具演示)
①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②内圆的数字称为内刻度线, 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
③ 以右边的00 为起点,起点处的00 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0 的刻度线。
同桌相互操练。
【设计动机】通过学生的互相操作,使学生较多地把握了这一知识点,充分了解了量角器,为以下的度量打好基础。
在大数据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