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如何具体掌握课程标准与课堂目标之间的关系

2020-08-09 17:0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新老师如何备课写教案_备课方式怎么写_数学备课方式

课程目标是上位2113的目标,教师5261在教学中一般不能直接套4102用,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之间是1653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准确掌握这些关系?这只是老师们经常强调的问题。

1.如何具体掌握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如《我和小伙伴》(一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学生,应该知道大量目标与短期目标的不同功能。课程目标是借助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综合推动的,尤其是一些感情态度目标跟能力目标,它是应经过大量的培养能够达成,因此学生应在掌握整个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单元和课时的课堂目标,处理好大量产生的目标跟短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应突出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实教学目标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说每节课,都要把四个目标写到,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总的来说,教学目标必须非常简捷、清晰、 具体,注意针对性和能操作性,尽可能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跟需求来进行设计,尤其应减少大而空的这些状况,比如像课程目标上面的珍视生命、热爱生活备课方式怎么写,这就是个大量养成的过程,而善良、勇敢这样的目标,也是应在实践中借助不断的秉持逐步达成的,不宜作为一节课的课堂目标,教学目标应该通过准确活动,呈现它的详细内容。

2.在课堂实践中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在课堂实践中,老师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呢?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方向跟灵魂,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更是实施品德与生活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与确保。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掌握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道德存在于教师真实的生活中,学生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脱离了生活的道德教育,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在建立教学目标的之后,必须秉持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制定合适学生年龄特点跟身心发展水准的教学目标。

第二,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整体回顾教材,把握不同年段的目标要求。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按螺旋上升的模式设计的,新教材就表现了这种的一种设计模式。比如相同的内容,在不同年段会重复发生,但是要求不断提高,并且螺旋上升。不同年段发生的同样内容,各自教到哪些程度,层次如何抓住呢?教师应整体回顾教材,了解目标在全套教材当中的一个价值定位,准确找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只有这种,教学才又不会原地踏步,炒冷饭,也不会盲目地拔高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

第三,要注意从单元的视角来抓住教学目标。因为新教材大多是运用了主题同整、单元编排的这些方法,教师应以课程标准跟单元目标为基本按照,从整体与个别的视角深度地理解这一课与单元的对应关系跟这一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及其这一课的目标与前后课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地确定各课的教学目标。

新老师如何备课写教案_数学备课方式_备课方式怎么写

比如以单元“我的家人与伙伴”为例,我们来作一个说明。本单元一共有四课,第一课是《我的一家人》,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家庭的基本组成并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第二课是《家庭的爱》,主要使学生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第三课是《我为家人添欢乐》,主要是鼓励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关爱孩子父母,表达对家人的感激。第四课是《我和小伙伴》,主要应鼓励师生喜欢跟邻里小伙伴交往,懂得与伙伴交往的基本原则。本单元每一课与单元目标是相对应的,而且第一、第二、 第三课的逻辑关系是最清晰的,逐层递进,避免了与其它课简单无效的重复,教师备课的之后还要把握好。

第四,设计教学目标,还要注意合理划分课时,制定详细厘清的课时目标。以往观念品德课的一篇短文,绝大多数是一课时上完,因此一篇短文的课堂目标,就是一节课的课堂目标,而目前的品德与生活新课程则不同,大多数课文需要进行两到三个课时甚至多个课时的课堂,在学生教学教材上,编者建立的教学目标,往往是按课文主题来编写的,有的课本甚至是按单元主题来编制教学目标的。这就必须老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制定详细厘清的课时目标,这样就能增加每节课的课堂效果。

3.教学目标设计中值得注意的难题

当前教学目标设计中还存在什么难题,值得我们注意呢?

老师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之后确实有一些常用的弊端,大致有下列这样几种:

第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法。比如:《庆新年》(一年级)一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迎来新年的不同方式,体会圣诞的快乐气氛,积极参与纪念节日的活动。

(2)帮助学生学会安全使用剪刀等简单软件,尝试做简易贺卡。

(3)培养学生的人际相处能力跟趣味、设计与制作能力。

这个里面就使用了“引导学生”、“帮助教师”、 “培养教师”这样一些语句,显然表明行为的发出者是老师,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如果换一种表述,用“了解哪些什么 ”、“学会什么什么”来描述就更好一些。

新老师如何备课写教案_备课方式怎么写_数学备课方式

第二种,教师主体跟学员主体混淆。比如:《秋天至了》(二年级)一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验秋天的特点,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

(2)在欣赏和体验秋天的活动中,使学生加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通过观察、比较、品尝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秋天成熟的果实,感受夏日是个丰收的春天。

第一条目标“引导学员”,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第二条目标里,“欣赏和体验春天的活动”是学生主体,但是“使学生加深什么什么”呢,又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所以就混淆不清了。“引导学生”、“ 使学生”、“ 让学生”,这些行为的发出者是学生,而像“欣赏和体验春天的活动”,“通过观察、 比较、 品尝等方式”,又是对于学生而写的。两者相互交织,混为一谈。

第三种,运用行为动词非常随意。比如:《清凉一夏》(二年级)一课的教学目标:

掌握夏季自我保护的基本思路与技巧,学会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行为动词“掌握”这一结果性目标所规定的层次和程度,超出了二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应为“初步了解”。

第四种,机械地对应、照搬课程标准上的“思维目标”。

关于目标的说法,还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老师们特别关注的,就是在撰写的之后,是不是一定要按照课程标准的四个维度这样的格式来写呢?

数学备课方式_新老师如何备课写教案_备课方式怎么写

课程标准根据“情感与心态”、“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技巧”四个维度来陈述课程的分目标。课程目标与课堂目标是不同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目标,所以同学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照搬上述目标的格式,每堂课都按四个维度来陈述。而需要把它当作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方法,处理好“情感与心态”、“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技巧”的关系,根据详细的内容、具体情境来确认教学目标的重点。

第五种,教学目标偏离教材编写的动机。比如:《瞧我多精神》(一年级)一课的教学目标:

(1)初步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上述目标的制订,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素质的培育,轻视了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这个课不仅仅是应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学生把握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还需要知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表现了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了对别人的漠视,是讲文明、做一名合格公民的体现。所以应从思想上启发学生的了解,激发起学生心灵的这些冲动,进一步认识到坐、立、走姿势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姿势,做好思想上跟情绪上的铺垫。本课对这一目标仍然是关注得不够的。上述的教学目标一旦作一些修订、调整的话,它的恰当的说法需要为:

(1) 初步懂得人体姿势与身体健康精神面貌的关系。

(2)表现对坐、立、走姿势正确者的欣赏。

(3) 知道正确的坐、 立、 走姿势,学会正确的坐、 立、走姿势。

要按照《课程标准》,通过教材文本的推动,教学内容的补充备课方式怎么写,确定精确、具体可行的多维教学目标。

第六种,目标没有体现深浅适度。比如:《吃的学问多》(一年级)一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备课方式_新老师如何备课写教案_备课方式怎么写

了解营养学基础知识,认识到营养全面的重要性。

一年级的教师需要知道浅显的营养学的常识,去掉了“浅显”两个字,就拔高了教学目标,结果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某些饮食含某种营养那里去了,丢掉了所表现的简单的营养学的常识。比如诸多水果所含的营养是不同的,都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用餐时要不挑食不吃荤,荤素要搭配,主食不能少,吃点儿杂粮更好。所以同学应按照学生的实际必须跟认知水平来建立目标,不要任意地拔高目标的要求。再例如:《生病真难受》(一年级)一课,教师制定的课堂目标之一是:

通过“看病历”、“学看体温计”等活动,提高自我保健的观念跟能力。

看病历和学看体温计这个活动,就超过了一年级孩子的年纪特点,可以断定目标要求是显著偏低了。一年级的小孩从医生龙飞凤舞的确诊说明跟各项连成人都不必定看得懂的体检项目跟数据当中,能够生发出自我保健的情怀、提高自我保健的观念跟能力吗?这似乎没法是同学的一厢情愿而已。再比如说学看体温计的活动,体温计的刻度是必须调整视角去看的,是有一定方法的,对成年人来说,可以先将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到35摄氏度以下,再插入相关的根部,然后取出看刻度。但对一年级的教师来说,由于年纪及接受能力,这个活动操作出来困难多大,这个目标要求,它的深浅就不适宜。本课中教授可以对于教师受伤量体温时存在的问题,比如说插的位置不对、时间不充足、夹得不紧摔碎体温计等方面来加以引导,那那样学生能够了解患病时,我们量体温需要怎样做,目标建立就非常适合了。上述的目标就可以调整为:通过恰当使用体温计等活动,提高自我保健观念跟能力。

第七种,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离儿子很远。比如:《让我试一试》(二年级)一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我拉拉力器”的活动,能够有胆量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面对挑战不畏惧,树立能够想办法做好的勇敢与自信。

这个目标存在的难题是,本课挑战的必须是二年级学生需要做之后由于害怕而没有做到的事。拉拉力器不是他生活中遭遇的应该解决的难题,目标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常常会误解活动化诉求,为活动而活动的偏向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为,有的教师为了表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化诉求,在一节课内设计了许多的活动,活动容量不可谓不大,活动方式不可谓不独特,然而鉴于缺少了对活动目的性的考量,有不少活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出现了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这么一些现象,这势必影响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的推动,进而妨碍课程的课堂效果。因此,紧扣课程目标而设计活动,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偏重,是增加品德与生活课程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第八种,目标与实际教学活动出现偏差。比如:《认识国旗、国微》(一年级)一课,教师制定的课堂目标是:

了解国旗、国徽的基本特点,能在实际生活中指认我国的国旗、国徽。知道国旗、国徽是祖国的象征,热爱、尊敬国旗和国徽。

但是在活动实施的之后,老师仍把主要的时间都是用来使学生观看有关国旗、国徽的各类资料,比如说像国旗、国徽使用场合的介绍,还有天安门国旗班升旗的录像,有关国旗、国徽意义的文字表明材料,听和国旗、国徽有关的故事等。这个活动内容就成为了国旗、国徽知识的教育,情感与心态的目标没有完全达成,能力目标缺乏,知识目标仍被大大地放大了,实际教学活动与教育目标出现了较大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