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音乐学科教育学课程存在的难题及转型发展思路
20世纪末,尤其是处于21世纪后,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以及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国的教师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重大的转折,正进入一个何去何从的关键时期。顺应潮流,迎接挑战,审时度势,果敢决断,积极推动转型,我们将要抓住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犹豫徘徊,观望等待,我们将痛失良机。正是为了不失时机地推动学生教育的变革、发展与创新,顺利推动教师教育的战略性转变与跨越式发展,国家教育部及时成立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改革试验工程”课题组,并对该专业的多个方面展开了专题性研究,其中包含对音乐学科教育学课程展开的专题性改革研究。无疑这一考察活动的切实成果,对于促进该学科课程的全面转型、建设与演进,甚至针对推动艺术学生教育专业的整个课程内容以及结构模式朝着综合化、专业化、一体化的方向转变与演进,都是有着积极的含义与现实作用的。
为了完成本课题的调研任务,我们曾于2003年下半年,对参与“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改革实验工程”课题的20所院校的该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考察。通过统计与预测,现将存在的问题概述如下。
从教学方面看,我们觉得下列状况值得重视:
(1)大多数学生未认识到,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尤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调整,原有师范教育的“领地”以及师范生就业的“保护地”均未出现了根本的转型,加之现今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中小学对学生的需求已由原先的总量取向转变为品质取向。因而以前那样只“专”不“师”或重“专”轻“师”的路子已行不通了。所以它们对本学科课程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普遍表示认同。但却有非常比例的教师表示学习此课程纯属是为了“应考”,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状况就是:这部分教师本身就没有报考艺术学生教育专业,他们是在高考中由于诸多外在因素导致人们勉强进入该专业的,因而在学习生活中,尤其是对待像学生职业类的课程,他们不是“心猿意马”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而人们表示“应考”的确是在情理之中。值得留意的是,这类生源目前在我国大学艺术学生教育专业中,人数不少,在这些院系甚至未接近半数。
(2)从本学科课程现行的大概内容看,学生普遍关注的是现实性强的“务实”方面内容。而对与“现实”有一定距离的艺术教育的历史以及将来的演进等则相对忽略,这实际上是一种只求“满足现状”。的体现。他们忘记了历史有着“镜子”的借鉴与思考作用,未来有着“必然”的“召唤”与“牵引”作用。
(3)学生对本学科课程考核方式的看法,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期望借助“干中学”的方法来把握其教学知识与取得其素质,即它们期望借助灵活多样的“务实”方式来提升其考核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着对本课程基础理论与基本常识的功用认识的不足,因为即使连基本的常识与理论都已参透就去奢想写小论文或做考察报告等,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或者“事与愿违”。
(4)学生对培训老师案例法的使用频率为评判之更。这表明我们的学生在增加教学品质的同时,也在提高自己教学的质量。他们的教学,正在少一些讲解、灌输。多一些参加、互动。在收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及多样化解读的过程中,提高了对师生——未来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但教师们的教法也存在着显著的不足与弊端,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师生都体现任课教师未采取微格教学。作为一种培训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改进方式——微格教学,目前已在全球各地的学生教育或老师授课中广泛应用。由此,我们期望这些运用现代教学科技方式来授课老师“优质教学,以微观为首”的观念与方式,能尽早走进本课程的教学之中。
(5)造成很多学员评价授课老师课外指导不足、不够的缘由。我们觉得主要是师资团队不稳定、兼职学生众多的缘故。据我们知道,这些兼职学生大概分为三种:一是请普通教育学的学生兼授这门课程;二是请专业课教师(如教美术史论的以及是教美术、设计的学生)兼授这门课程;三是任命中学艺术学生兼授这门课程。由于这种兼职学生大多工作忙碌又无暇顾及应有的研究,他们也就不可能为教师开出相应的课外学习参考资料。结果是,学生由于课内知识有限又视野狭小。自然就妨碍了其学习的效果,也让本课程的课堂质量大打折扣。我们还可以举长期相反的例子来表明,每年教育实习总结时,许多优秀的实习生都如此总结道:正是由于当时我阅读了不少课外学习参考资料,有了相应的常识与了解的累积,所以我在教育实习时才会处之泰然,从容应对,有的放矢。这同时亦说明,担任本课程课堂的必须是在基础教育美术学科领域颇有教研体会与成果的专家型教师,至少也需要是在这方面具备相应素养与素质的学生。而应做到这点,授课老师的相对固定或专职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6)由于师资团队有着明显的弊端,所以本学科课程对教师教育实习的指导作用还未充分显示出来,而不少学生借助教育实习也未充分地体验到本课程理论常识的指导作用。当然,这还与实习时带队指导老师与实习医院的详细状况相关联。通常说来大多数实习学校都是为了迎合美术高考或“应试”教育的目的而接纳美术教育实习的。
(7)学生对能使他们开阔教育教学视野、提高学生职业修养与素质的教育类讲座与专题报告会次数很少的状况普遍表示不满。究其原因,一是有些院系这方面的支出相对匮乏。但这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抑或许多院系对音乐老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认识仍未到“位”,还在沿袭“二美院”或“四不像”的那套办学观念与教育体系。由此我们说,只有院系的了解到位了。办学理念转变了,相关的教育类讲座与专题报告会才会真正的常常作为学生的“营养大餐”,并构建制度化。
(8)为了适应新世纪基础教育美术学科老师职业素质与素养的应该,我们对本学科课程(大课程)的内容模式(小课程群)做了假定的设想。从学生的体现看,他们更认同的是音乐教育心理学。认可最少的是艺术教育史。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但我们觉得太可能与当前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艺(美)术心理学的逐步成熟与制约以及目前还没有一本成熟的艺术教育史与其相应的妨碍有着很大的关系。(9)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老师不容易,因为它们发现了“科教兴国”赋予基础教育艺术学科的重要使命、对学生职业素质与素养高要求的时代潮流;少数持相反意见者,则更多的是发现了教育的落后一面,甚至社会上的个别腐败现象。各有其理,但我们觉得后者最合理,是主流,也是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对音乐学科老师高素质的必然要求。
从改革方面看,我们觉得下列状况值得重视:
(1)目前这场学生教育的变革已深入人心微格教学教案中的教学技能要素怎么写,作为学生教育一部分的艺术老师教育专业该怎么应对这艰巨的局势,迎接挑战,把握机遇,改革发展,现已成为了绝大多数师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与“热门”话题。
(2)教师们已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只有学习与具有了较全面的学生职业素质与素养,他们能够作为将来合格的学生。这正是当代校长教育综合化、专业化、一体化的重要特点与要求。目前竞争激烈的教育人才市场已证实,不具备较全面的教师职业素质与素养是不可能获得教职的。
(3)大多数教师都强调了“基本原则”的课堂,这说明学生的课堂观念尚未转变,并把曾一度被颠倒了的学与教的关系进行了扶正。所谓“学会学习”,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掌握“基本原则”。同时,这种强调技巧的课堂微格教学教案中的教学技能要素怎么写,也对学员将来的学生职业有着良好的妨碍,会使他们敢于学习,努力创新,直至产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4)案例法的广泛使用说明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已处于了“案例时代”,更贴进当前基础教育美术课改的实际,并与现在课改实验所流行的行动研究维持了呼应的一致性。这表明“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案例是学生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课堂理论的故乡”等看法现已为广大教师的共识。(5)许多教师为学生开出了人数可观又相对全面的课外学习参考资料,既有政策性、法规性的文件,也有图书、报刊,还有网上资料等,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普通中学艺术课程标准(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艺术教育》、《中国中小学美术》、《美术报(美术教育版)》等等。我们坚信,要是所有培训学生都如此做了,本课程的课堂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定会受到巨大的改观。
(6)针对本学科课程的现行内容,许多学生除了对其提出了提高、合并、删减的多种调整意见或改革方案,而且还就相关的其它方面也强调了更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或建议,如教育见习的制度化建议就更值得重视。其实日本许多国家的学生教育早就这么做了,像前苏联的师范教育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新的教学计划时,就要求教师从入学的一年级开始还要进行连贯的几年不间断的教育见习。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学生教育对教育见习也是最注重的。这就说明。教育见习不仅仅只是本课程的一项教学内容与技巧,它同时还需要作为艺术老师教育专业教师几年不间断的重要学习方法。
(7)教师对本学科课程(大课程)假设的内容机制(小课程群),其认同的高低顺序是:美术课程与课堂原理(论)、美术教育心理学、美术丛书教法、美术教改实验、美术教育史、美术教育非常。而这种针对我们必须怎样去调整、改革、建设、发展本学科课程的内容机制或内容系列,如何去修改、安排其中的必修课与选取课或者撰写相关教材的轻重缓急等都是颇有参考价值的。
(8)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本学科课程的变革束缚诸多,即使有些改革也仅以局部的或单项的修修补补居多,局限性较大,仍无法突出这门(类)学科课程的重要传统以及价值作用。因此,要想颠覆本学科课程以前那样“视野狭窄、内容陈旧、体例呆板、水准下降”的落后面貌,开创新局面,首先院系就要解放思想,更新办学理念,改变教育体系,以本学科课程的“综合化、专业化、一体化”为基本要求,以师生——未来音乐老师的就业与深造为基本目标,以“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高素质”为主体内容。按照“多门数、少时数”的演进方向,对原有的课程内容与构架进行微调、重构与改进,才能产生名不虚传的、有更强老师职业传统的课程内容及制度,进看似通过这些课改的成效“牵一而动全身”的全面检验整个改革的过程与成果。
面对新的世纪与处境,我国大学艺术学生教育专业该怎么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契机,迎接挑战,开创音乐学科教育学课程的变革与演进的新局面呢?这里我们强调以下几点策略性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确立以提升师生——未来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
从新世纪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一2010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等相关文件看,未来的艺术教师除了要具备宽厚的艺术技能知识基础,而且应具备较高的学生职业素质与素养并熟悉基础教育美术学科教学的最新成果跟发展态势,还要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技能知识且能做到一定程度的文理贯通。只有这种,才是真正具有了“多可一专”的综合能力。因此,本学科课程变革与演进的迈向应符合这些“综合化、专业化、一体化”的学生能力培养要求。这只是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应该。
二、增加本学科课程的比重
从全国很多学校的本专业看,其课程模式中针对“教哪个”的美术类课程约占70%左右。且门类少,课程单一,内容过细过窄又相对陈旧,也几乎不涉及教学方面的难题;而对“如何教”的教育类课程仅占7%左右,且多为“老三门”再加一个4-6周的教育实习。这种课程模式的结构失衡,在巨大程度上产生了本专业师生以及中小学美术老师技能知识结构的非完善性,尤其是学生职业素质与其能力的缺乏。而从国际非常的角度看,一些发达国家如美、英、日等普遍注重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且这类课程在学生教育专业中所占的比率相当大,如中国音乐老师教育专业中教育类课程的总量占至了逾42%。也正是这种整体的课程模式的构架失调,使得本学科课程又未能从量与质上表现出应有的价值,也能够有效地展开,再加之是一支以兼职为主的师资团队并且教师受教育类课程的制约甚微,当然也有课程内容自身的众多缺失等,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品质与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产生。从现在已有的经验与构建看,有三种增加本学科课程比例的看法:一种是在现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做些修修补补的缩减,然后拉长课时地降低比例;二种是将现有课程内容分割成2-3个相对独立的版块,然后按不同课程对待地降低比例;三种是再次选择,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重构其课程的内容及内容机制。我们为此的想法是,“多门数、少时数”是课程设定的基本原则,“少而精。博而通,厚基础”是课程设定的基本内容,“先进、有用、实效”为课程设定的基本规定,最后应因校而异。切不要盲目模仿或攀比。
美国从来就不想帮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