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怎样撰写三维目标? 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否?
教学设计中怎样撰写三维目标?
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否?
专家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一:怎样理解知识目标
历史教学的第一个步骤便是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第一个程序则是梳理历史常识。无论我们根据哪家哪派的教育理论或采纳怎样的课堂方法,知识目标既是有效课堂的基础,也是学生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的根基。引申说,对学科知识性质的了解,关乎学科教育的品质。所以,欲探讨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理应从常识目标入手。
全文地址:《历史教学》2007年第5期
专家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二:怎样理解能力目标
无论他们怎么定义学习的概念,它总是与知识跟能力联系在一起。而且,知识与素质不可分割。尽管在理论范畴界定知识要然的有用性,与常识在实践范畴的早已的有用性,存在较大的差别,就似乎他们常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激励自己,却既时常看到自己所学的常识大多没有用处一样,但是谁也不否认凡是获得有用的常识,就需要付诸有效的学习行动,“有效行动”与“有用知识”的桥梁正是能力,抑或呈现知识价值的力量,恰是能力带给它的功用。所以,无论是“了解”、“知道”,还是“理解”、“运用”这类“目标行为动词”多么诱人,如果在思维模式跟操作方法——归根到底是素质问题——没有严谨且明确的、层阶的且准确的、整体且均衡的、可控且可测的、乃至学术且完整的叙述的话,它就不会在指导教学有效性方面有真正的含义。就历史课堂的人文性而言,我们就是持“知识即能力”的看法,也未尝不可。
全文地址:《历史教学》2007年第6期
专家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三:怎样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如同打靶时枪上的准星,要把得住、瞄得准、三点(眼睛、准星、靶心)一线切不能马虎。当然,从教学过程看,它是一课之魂。目标模糊如同混沌无窍,虽有动态然终不是有含义的生命。从教学效果看,它是一课之准绳,目标繁复如同剺尺,虽有形制然实不能有价值的规矩。因此,我们理应给教学目标是哪个、为什么、做哪些以应有的答复。
全文地址:《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
专家张汉林:对历史三维目标的一点思考
三维目标的强调是这次课程变革的一大传统。在教育界,三维目标名头很响,但知晓并不等于重视。很多人认为三维目标太虚,有的同学写完教学过程的设计后再套上三维目标,有的同学并且主张不要写三维目标。理论与实践差距这么之大,谁之过?且使我们多一点思考。
三维目标,是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简称。什么叫维度?举例说明,长、宽、高就是一个物体的三个维度。既然是三维目标而非三类目标,那么这就说明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此,我有一个小小的困惑:知识与素质合在一起当作一个维度,合适吗?这是出于对称的还要(知识与素质,过程与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是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果是后者,应该是四维目标;如果是前者,还是请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出面解释一下,以免谣言四起。在弄清楚这个难题之前,我谨表示存疑,下文仍延续三维目标这个概念——据说有关文化的定义不下二百种,可研究文化的著述照旧推陈出新,文化学者更是层出不穷。
《历史教学》2007年3期
全文地址/kcjs/kcyj/200612/4983.html
广东省教研员魏恤民:误种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对三维目标谋求途经及效果的一点思考
很多同学对新课程有一种认识: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回答、角色扮演等就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在公开课等上依葫芦画瓢。人们对新课程的偏见和反对就是这批老师引起的,他们也是学到了招式、动作,其中的精气神都没有揣摩,就自觉得掌握了技巧。
新课程的本质追求是教师的演进,手段是老师的指导下的教师研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否有效?这个难题需要应询问。学习内容的深浅程度、学习对象的层次性(个体还是个别?还是全体?)探究问题的有效性等都决定学生学习的品质跟效果,并且决定哪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评价。
我们不要在追求形式时忘了目的!
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人杂耍太极拳,就觉得太极拳不过绣脚而已。
全文地址:
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让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推进有了重要的契机和稳固的操作性基础。可以说,“知识跟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员学会,“过程跟步骤”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跟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员乐学,任何割裂知识跟技能,过程和技巧,情感、态度跟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课堂都不能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
“知识跟技能”,“过程跟技巧”,“情感、态度跟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一样。首先,“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其次,“三维目标”是融合互进的。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任一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先发展,缺失任一维度都未能筑成完整的人的发展的金字塔。其中,“知识跟技能”目标唯有在学习者的切实反思、大胆抨击和实践运用的历程过程中,才能推动经验性的涵义建构;“情感、态度跟价值观”目标唯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思考、批判与利用,才能受到增强;而“过程跟技巧”,只有学习者以切实的心灵、态度为动力,以知识跟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表现它原本存在的价值。再次,“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融合,缺失任一维度,都会让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应按照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有所侧重。
全文地址:
友情链接二:
“过程与技巧”目标如何理解与设计?
专家任鹏杰:什么才是教学的真正主导
我否定了“教师主导”说,优秀的同学是不是感情上接受不了啊?这个看法聚讼纷纭久矣,于今最烈。在哲学上,它不堪一击,但说起来比较复杂,暂不多嘴,我仅从教育视角简单阐述。
一说此看法是错的,很多人大为不解:主导课堂的不是教师,那既是什么呢?
浅表地看,我以为这个“主导”应该是课程标准,因为课标代表着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教学的一切行为,不管老师的,还是教师的,都得以课标要求为依归(当然其前提是,课标必须才能体现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不合理需要调整那是另一回事)。假如不以课标为主导,而是以学生为主导,无疑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否恰当了。教师的价值观正确,教学越有效,就越有益于“人”;相反,教师的价值观错误,教学越有效,就越有害于“人”。很多同学因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恰当的,教学是有效且有益于“人”的,所以在情感上无法否定“教师主导”说,但理智下来去思量,“教师主导”说在教育实践上,有巨大的冒险之虞。我这么说,绝无贬低教师作用的含义,而是说这一见解被成为一种原则性的观念去提倡,极有也许将教育的善否,全然系于教师一己的行为,其后果如何,怎堪想象?
深层地看,我以为这个“主导”应该是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当然得符合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应该)。课程标准的根本依据,就来自学生的这些内在需要。毋宁说,教学的“外显主导”是课程标准,“内隐主导”正是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内在意愿。只是没有人去探寻这一隐藏在课标背后的最根本的依据,才容易误读罢了。明确了这一点,就索性可以不正确地这么说,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主导着老师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相反。就历史课堂有效性来说,每个教师在“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服务自己的一生方面,需要哪些,教师就必须满足人们什么,哈哈,用聂教授的话说就是“缺阴补阴,缺阳补阳”,而不是无视学生学习意愿的个体变化,不管你要不要,只用教师自己的“一套”办法,去主宰“多个”活生生的生命。我想,要有效教学,就不能不厘清那些关系跟道理,创造用更多方法,帮助各各不同的学生。何况,这只是课程变革的用意所在。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教案的教学目标怎么写,全文地址
专家张汉林:再论“过程与方式”目标——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活动建议”为例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附有“教学活动建议”。这些建议,大部分都跟“过程与技巧”目标密切相关。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些教学活动涵盖到板报、识图、纪年、讨论、辩论、图表、演剧、制作、收集资料、调查访问、辩论、比较等十余类。笔者试以搜集资料跟调查访问两种教学活动为例,谈谈自己对过程跟步骤目标的制订与描述的简略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历史教学》2007年第4期
全文地址:
专家张汉林:谁的“过程与技巧”——三谈“过程与技巧”目标
新课程变革以来,一个争论不休的难题是:“过程与技巧”是形式而是目标?我的想法是教案的教学目标怎么写,不是所有的过程与技巧都可当成目标,教师课堂的过程与技巧就当作形式,学生应把握的认知过程与技巧才是目标,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这个想法,从逻辑上讲是行得通的:教师课堂的过程与技巧自然不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实然的认知过程与技巧也不是目标,学生要然的认知过程与技巧才是目标。从实践上讲,明确了这一点,“过程与技巧”就不再虚无飘渺悬在空中,而作为老师们触手可及的东西。
让我们先来看一位初中学生提供的实例《罗斯福新政》。通过这个实例,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是:关注到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技巧的课堂设计跟忽略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技巧的教学设计有何不同;教师的课堂过程与技巧需要怎样服务于学员思维的过程与技巧。
小伙体挺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