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革命丨如何撰写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
ZHUGAO教案的革命如何撰写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
如何撰写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
评价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推理,没有评价的教学是一种无目标的教学。而推理的前提性条件是我们需要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收集到有效的证据。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是合适的呢?泰勒指出:“由于评价涉及获得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所以,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一种合适的评价方法。”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获取有关学生行为变化证据的途径和方法是多元的,当我们考虑评价时,不能局限于某一种评价方法。二是使用特定的评价方法所获取的证据必须是”有效"的,即证据要能反映目标达成情况的学习信息。那么,在学历案撰写过程中,应该如何思考并撰写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呢?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和大家作一探讨。
一、什么是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是指为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而设计的检测项目。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纸笔测验(试题)教案评价怎么写,如填空题、选择题、匹配题、是非题和解答题;二是表现性评价(任务),如课堂真实情境中的师生问答、展示、表演、实验以及复杂的纸笔任务和调查等。“评价任务“设计的内容与学习目标间的关系见图2-1所示,即“评价任务"以任务的形式把知识、技能、知识获取过程中涉及的思想方法、知识间的联系、整合及应用等元素融于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任务的实施来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果评价方法与所要检测的目标不匹配,即便获得了证据,也是无效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把”评价任务”安排在课内实施,也可与作业一起,安排在课外实施。
图2-1评价任务与目标之关系
“评价任务”的作用是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会了没有、学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以此作为教师下一步教学决策的依据。学生也可以通过“评价任务”进行自我评价。所以,“评价任务”引领学习方向,没有有效的“评价任务”,就很难产生课堂所需要的评价信息,从而使教学陷入盲目的状态。有效的“评价任务”必须符合三条标准:与目标匹配、看得明白、实施可行。唯有这样的评价任务才能有效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怎样设计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
(一)设计要素
当我们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资源确定学习目标后,接下来就要思考:设计怎样的评价任务来评价或检测这些目标?评价任务的设计,就是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可以作为收集学生关于学习结果的行为反应的检测项目,所以,评价任务应与学习目标相匹配。当然,评价任务与目标匹配不等于与目标一一对应。对于“一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必须有相应的评价任务与之对应;但是,对于“二维”、“三维”目标,有时难以设计与之对应的评价任务,于是,它们的达成情况往往只能依据学习经历、课堂表现等现象来推斯,尤其是涉及学科素养的目标,它的达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并非一节课就能够实现的。
在设计某一具体的评价任务时,需从“情境、知识点、任务”三个要素来设计所要检测目标的项目。要素之一:情境。情境也称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场景,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设计时应创设尽可能与目标匹配、与学生经验相吻合的问题情境,吻合度越高,评价的效度也就越高。要素之二:知识点。知识点是评价任务所检测的知识泛称,包括知识本身、技能与方法,它往往隐藏于情境之中,评价任务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越少,与目标的匹配度就越高。要素之三:任务。任务是指要学生做的事,要求指令、内容明确,理解没有歧义。
(二)设计策略
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可测、可评,且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其程序如图2- 2所示,即依据学习目标从评价任务的三要素入手来设计,它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情境呈现、具体任务、需检测的知识点(隐藏于任务、情境中)。如果“评价任务”所呈现的情境越复杂、涉及的知识点越多且隐藏越深,“评价任务”的难度就越大。
图2-2评价任务的设计
“评价任务”所检测的知识点(目标)不同,有的只检测某一知识点,有的检测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因此,这两种“评价任务”的设计是有区别的,设计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一对一”设计法
所谓“一对一”设计法,即一个“评价任务"只检测一个学习目标。此类“评价任务”主要针对知识本身的内容及其简单应用,包括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涉及的一些重要学科思想方法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的简单应用。其功能是通过它来检测学生对该目标的达成情况,其优点是针对性极强,检测效度高。
[案例1]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弹力”主题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
图2-3弹力的示意图
(来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P56,“问题与练习”第2题)
设计剖析: (1)细化学习目标。按上表的学习目标可细化为会画弹力示意图、领悟各种科学方法在判断弹力有无的思维程序、解决实际问题。(2)创设“评价任务”。判断学生是否学会分析弹力是本主题的重要评价内容。因此,“评价任务”设计围绕画弹力的受力示意图展开。“评价任务”中包含两项具体的任务,任务1是出示如图2-3所示的情景,在生活化的图景中让学生画弹力的示意图;任务2是简述判断弹力有无的依据,在说的过程中展示学生的思维程序,了解学生在判断弹力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是否科学。其中,任务1是传统纸笔测验,任务2是表现性评价。从内容看,上述“评价任务”紧扣学习目标。从形式看,设计时,教师有意将纸笔测验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评价任务”的效度、信度。假如减少其中的任意一项任务,都会影响评价的效果。
评价标准:学生在完成上述“评价任务”时,假如只做了任务1,且画的弹力示意图错误,说明学生对弹力产生的原因、用怎样的方法来判断等知识没有理解;假如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1,即会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但未能正确完成任务2,说明学生不能领悟判断弹力的科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学习与指导;两项任务都能独立完成,则达标。
2.“一对多”设计法
所谓“一对多”设计法,即一个“评价任务”同时检测两个或两个以上学习目标所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此类“评价任务“将新学到的知识与之前学过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解决实际问题,其功能是用于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它与“一对一”式“评价任务”相比,优点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通过它来检测学生能否将“新知”与“旧知”进行整合并灵活运,这是“一对一”式“评价任务”所不具备的功能。但是它也有不足,如果学生出错,一下子可能难以判断是在哪一个知识点上出了问题。
[案例2]
在“电磁感应”主题的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为: (1)理清“电磁感应”的基本知识,形成知识概念图;(2)掌握解决电磁感应类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与步骤,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生活实例的探讨,增强知识的应用意识,体会物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评价任务”设计如下:
如图2-4所示,虚线框内为某种电磁缓冲车的结构示意图,其主要部件为缓冲滑块K和质量为m的缓冲车厢。在缓冲车的底板上沿车的轴线固定有两个足够长的平行绝缘光滑导轨PQ、MN,在缓冲车的底部还安装有电磁铁(图中未画出),能产生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导轨内有一个由高强度材料制成的缓冲滑块K,滑块K可以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在滑块K上绕有闭合矩形线圈abcd,线圈的总电阻为R,匝数为n,ab的边长为L。假设缓冲车以速度v与障碍物C碰撞后,滑块K立即停下,而缓冲车厢继续向前移动距高L后速度为零。已知缓冲车厢与障碍物和线圈的ab边均没有接触,不计一切摩擦阻力。在这个缓冲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4电磁缓冲车结构示意图
A.线圈中的感应电流沿逆时针方向(俯视)
B.线圈对电磁铁的作用力使缓冲车厢减速运动,从而实现缓冲
C.此过程中,线圈abcd产生的焦耳热为Q=1/2mv²
D.此过程中,通过线圈abcd产生的电荷量为q=BL²/R
设计剖析: (1)情境设计。教师设计了以真实情境为背景、融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题程序于一体的“评价任务”,以检测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2)知识点设计。由于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多,设计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①评价对“电磁感应”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完成此任务,需要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如楞次定律、右手定则、能量守恒等内容。②检测解题的思维程序。完成此任务,需按一定的程序对物理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即从“电路——受力——能量”依次解答。因此,“评价任务”以选择题的形式,按“电流方向——工作原理——焦耳热——电量”这一顺序设置选项,来检测学生的思维程序性。(3)任务设计。四个选项实质上就是要完成四个任务,任务1是判断电流方向;任务2是分析工作原理;任务3是计算焦耳热;任务4是计算电荷量。四个任务所检测的知识点不同且逐步递进,通过任务的完成质量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达标情况。
评价标准:本题答案是BC。学生在完成上述“评价任务”时,假如选A,说明学生对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出现错误,需要区分左、右手定则;假如漏选B,说明学生对车厢缓冲的原理不清楚,需结合感应电流、车厢受力来定性分析;假如漏选C,说明学生不能转换研究对象,无法从能量角度来求焦耳热,需加强解题灵活性指导;假如选D,说明学生对于如何求电荷量不清楚,需对比电荷量、焦耳热计算所采用的不同方法。上述“评价任务”把知识点的检测(A、B、C、D选项)与解题的思维程序相结合,通过选项的检测判断知识缺陷,为下一步的查漏补缺提供依据。
三、设计评价任务的几个关注点
(一)明确设计顺序
“学历案”强调教学必须基于“课程标准”,故“学历案”的设计流程不同于教案的设计流程,它遵循的是一种逆向设计的路径,即“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在编写“学历案”时,教师首先思考的应该是“学习目标”,其次是用怎样的“评价任务”来收集学习目标达成的证据,第三才是针对“学习目标”去设计教与学的活动,即“学习过程”。将“评价任务”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并与作业设计一同进行,这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厘清目标达成的“标准”,正确区分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使教学活动的安排更具针对性。
唯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教——评”的一致性的落实, 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教学全程
教学活动就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评价任务、获取(收集)评价信息、利用(处理)评价信息以促进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使得评价信息得以优化。因此,我们在设计评价任务时,应基于教学的整个环节来促进“学习链——教学链——评价链”的建立,树立评价即学习的意识。让“评价任务”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教案评价怎么写,做到课中、课后的一体化考虑,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光靠课内时间是难以完成全面、系统的评价,我们可以让评价延伸到课外,与作业、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相结合,以促进学生深层次的学习。
利用“评价任务”获取评价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引导学生说,从学生的“说”中获得大量的评价信息;二是从学生的“写”中获得清晰的评价信息;三是观察学生表现,包括学生在对测验与任务的完成情况,也包括学生学习中的动作、表情等各种表现;四是批阅学生作业(作品),其中保存着学生的学习轨迹与学习证据事实。
(三)任务方式多元
效度和信度是“评价任务”设计的两个关键指标。所谓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所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评价任务”的效度往往借助“评价任务”本身的内容来实现,主要考察检测内容与目标的吻合度。而信度是指多次检测的结果一致性 ,是反映评价结果免受测量误差影响的程度,是衡量评价一致性的指标,它可以采用同样或等效的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要提高“评价任务”的效度与信度,需对“评价任务”进行多元化设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评价任务”的设计,要基于学生实际,设置合理的情境、题型,确保命题背景的公平性,突出检测的针对性,以提高效度。
第二,同一“学习目标”需设置多角度的不同的“评价任务”,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全面、深刻,能否在变换的情境下继续正确回答问题,以提高信度。
第三,“评价任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如有的学生对语言比较敏感,有的学生对图形或表格比较敏感,有的学生对实验现象比较敏感等,为此“评价任务”的设计可以体现多样性和发展性,只要是能够根据其行为来收集是否学会的证据的“评价任务”形式,都可以采纳。
(四)描述清晰可执行
明晰的评价任务具有“导学”的功能,其描述的是“要求学生做什么”、“怎样做”以确保“做得怎样”。因此,在设计“评价任务”时,要把握好“评价任务”的指导语,使“评价任务”清晰可执行。要让学生一看就明了: 要我做什么?要我怎么做?
如“评价任务”指导语“请思考下列问题,再与同桌交流”、“观察表格内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诸如之类,学生很容易理解。
评价任务的描述要做到语言清晰、情境真实、言简意赅,基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反之,如果教师设计的评价任务模糊不清,学生不知道在课堂上说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我们就难以得到清晰的评价信息。
总之,评价任务不等同于教学任务,也不等同于课后作业,它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引领教与学。它不仅为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提供依据,还为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证据。有了评价,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将更有方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