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评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2)

2019-06-10 22:1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如果把基本上恢复前代的疆域、 维持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作为标准, 统一的时间是九百五十年……如果以秦始皇灭六国的公元前 221年到清亡的 1911 年为计算阶段, 第一标准的统一时间占总数的百分之四, 第二标准的统一时间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 如果从有比较确切纪年的西周共和算起, 前者约占百分之三, 后者约占百分之三十五。”11而作者计算出来的统一与分裂的时间及其比重为何会与传统观念有如此之大的差异, 甚至可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 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差别便是对统一的标准及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在这里, 我们不妨看看作者对“统一” 和“分裂” 是怎么下定义的: “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 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内部在政治上的一致、 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 而不是民族、 语言、 风俗、 经济、 思想、 宗教、 血统、 甚至地理12, “分裂是对统一而言的, 如果没有统一也就谈不环境等的一致性或整体性”上分裂。 已经统一了的政权变成几个, 或原来属于该政权的一部分脱离了, 独立了, 可以称为分裂, 但从来就存在、 不属于该政权的地区或政权就谈不上是什么13。

同时, 由此还衍生出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便是分治或自治, 即“直到分裂”清朝最终完成统一中国之前, 还有的地方存在于中原王朝之外, 始终没有成为任何其他政权的辖境。 这样的地区对它们而言是独立发展的过程, 对中国而言是一14(比如古代的西藏与台湾等地区), 而这一概念在笔者看来正种自治或分治”11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1 版. 第 62 页. 12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1 版. 第 64—65 页. 13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年第 1 版. 第 73 页. 14同上.是对“统一” 与“分裂” 这两大概念的关键过渡与澄清, 而且在此还必须再对“中国”、“中原王朝” 这两个概念作一明确的理解和区分, 才可以更好地讨论何为统一、 何为分裂又何为分治。 因此在作者的阐述里, 便通过深入浅出的举例分析来通俗地解释这几个重要概念。

春秋时期为什么要统一就这样分裂_统一与分裂_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在不同的概念前提下, 就会有了不同的结论, 而作者在本书中所主要贡献的, 便是理清人们历来模糊、 前后不一致的概念标准, 明确几大关键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并在明确、 清晰的概念前提下力图对这一问题进行理性、 客观的讨论, 从而得出“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时间要比分裂短得多” 这一颠覆传统的观点。 虽然这与传统观点几乎相反, 但作者在第三章“分合的标准”中还是通过大量的举例, 从“正统僭伪之争”、“朝代起讫”、“称臣纳贡及羁縻统治”、“相似的制度及文化” 和“兵威所及与军事占领” 这几个方面对一些易于混淆、 模糊的常识性误解进行澄清和解释, 之后还是通过举例对“分裂” 与“分治”进行区别, 从而使原来的论点更加令人信服, 逻辑更加严谨、 清晰, 这也正是本书值得称道的地方。 (三) 对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现象的客观、 辩证认识 作者除了对统一及分裂的概念、 标准与时长重新进行梳理和论证之外, 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历史上纷繁复杂的统一与分裂现象作了更加客观、 辩证的认识。

这集中在整本书的最后论点上, 也是全书的中心思想: “昔日天下的历史完全证明: 在统一政权中产生的消极因素和社会弊病的根源并不是统一本身, 更不是统一带来的和平安宁和经济繁荣, 而是政治制度, 或者说是用什么制度来实现统一, 如何统一, 统一到什么程度。 同样, 分裂社会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 更不是战争和破坏所能造成的, 而是冲击、 削弱旧制度的结果, 是外力迫使中央集权制度暂时或局部解体的副产品。”15 如上文所述, 过去曾把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现象进行一刀切的简单绝对化处理与评价, 即凡是统一的就是积极进步, 凡是分裂的就是消极反动。 然而客观的中国历史又是否真的这么简单呢? 作者在那个年代便试图通过一些具体历史现象的描述来对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进行有力的批判, 在古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统一在带来国家强盛表面的同时也暗藏着实际上的分裂, 即使统一的国家可以带来诸如大规模工程建设、 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等好处, 但在专制体制下也会同时造成地区发展效率低下、 地方民众冷漠甚至反抗统一的现象; 即便分裂会使地区间造成重重阻隔, 引发彼此间的战争冲突, 但在另一方面也会促进地方的开发与发展, 思想文化领域也会迎来一个竞相繁荣的黄金时期以及人才竞相涌现的局面, 等等。

这部作品力求从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多个角度,讲述金城兰州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展现兰州的发展历程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凸显兰州对西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在军事、地理、政治上的战略意义和在经济文化发展中起到的支撑、辐射作用。《史记·河渠书》专记川流变迁和历代水利,兼历史水文地理与历史经济地理于一身,而《史记·货殖列传》不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更是研究历史风俗地理和历史商业地理的重要素材。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9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的等级性考试,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

其背后的交通、 气候、 商业、 土地开垦开发、 移民与人口等因素作者均有所涉及, 对农牧业的生产方式差异所导致的统一与分裂都阐述到位; 而除了“天”、“地” 之外, 作者也把其背后的“人”进行阶层式的分析, 例如农民、 知识分子、 市民以及权贵官僚阶层各自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诸如以上种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作者在本书各章中均有所体现, 从而让论证显得更加严谨、 全面。 四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问题, 其争论与困惑也曾让笔者在未看到此书之前有过一定的思考,其间确实涉及到复杂的概念名辨等具体问题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令不谙熟历史细节的人容易产生杂乱、 混淆与模糊的认识, 以至于各有各的标准与说法。 而葛剑雄先生作为一位知名的历史地理学者, 在这二十多年来的不断思考、 探索中对种种相关问题进行独到且独立的分析与判断, 在一定程度上给众多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拓展问题分析的视野。 当然, 虽然此书历经作者这么多年来的思考, 但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 无懈可击的地步。 不过由于笔者学识所限, 只能就读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困惑也暂时一并写入本文中, 与读者共同思考。

首先, 如笔者上文所述, 本书立论一个关键的理论前提是谭其骧先生早前所论及的,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 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 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 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 他们所建立的政权, 都是历史16, 而且还要分清“汉族政权”、“中原王朝” 以及“中国” 等上中国的一部分”关键概念。 那么, 为何是清朝这八十一年的统一局面才算是完整的历史上的中16谭其骧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一册[M]. 地图出版社, 1982 年.国? 在几千年漫长历史过程中这种需要统一的密切关系是怎样自然形成、 变化的? 前后发展的具体联系如何? 由后往前看的这种立论是否还是会有点武断?虽然葛剑雄先生在书中对疆域历史变迁大势有较多的阐述, 但笔者还是会产生这样的疑惑, 或许作者可以再继续加以充实, 也可能是笔者理解能力有限。 另外,书中是否也需要更多地涉及与非历史上中国范围里的外国的关系? 毕竟统一、 分裂是相对的概念, 而与外国的接触、 交流与碰撞也应重点论述。

答案当不应如此,“读史以明智”(李世民)、“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列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从历史中寻求历史之教训”(陈寅恪)、“不了解一国之历史则不配为一国之国民”(钱穆),我们当应从历史教育中锻炼我们的史识,明事理,切时用,而不是学些常识,记几个知识点。送审中央课题《东北沦陷史》,出版《中共吉林省口述史》第一卷、《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力争出版《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第二卷,将《中国共产党吉林历史》第三卷专题研究目录下发各市州和省直有关部门,继续推动《吉林省部门史》丛书的编写,编纂出版《中国共产党吉林执政实录》2014年卷、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系列丛书,加大吉林党史口述资料采访整理力度,有效推进图书资料数字化工程。对档案本身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有李明欢的《变迁中的吧城华人社会:十九世纪丹绒坟山档案资料的启示》(亚洲文化,2000年总24期)、沈燕清的《吧城华人公馆档案之<户口簿>与<新客簿>述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邓达宏的《华侨谱牒的档案价值》(东南学术,2003年第6期)、张国雄的《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探究》(五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王炜中的《以潮汕侨批为例试论侨批的跨国属性》(广东档案,2011年第1期)、石坚平的《广府侨乡契约文书中的图甲户籍问题研究——以沥滘契约文书研究为例》(历史档案,2011年第4期)、黄国信的《乾嘉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私盐问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一则关于东莞盐务档案的解读》(盐业史研究, 2010年第4期)、徐凯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会要稿》献疑 》(历史档案, 2007年 第4期 )、曹必宏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南京临时政府档案及其利用》(档案与建设, 2011年第12期)和黄菊艳、林丽雄的《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抗战史料概述》(广东档案, 2005年第6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