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它是一种(2)
2. 认识服装的标签
3.产品上有无纤维含量标识,主要是指服装的面料、里料的纤维含量标识,各种纤维含量百分比应清晰、正确,有填充料的服装还应标明其中填充料的成分和含量。服装商品要求必须标注纤维成分及含量,不正确标注商品的纤维成分及含量,会使消费者不能了解其真实原料成分,同时也会影响服装使用后的洗涤和保养。几种常见的电容器的结构和特点(1)纸介电容器.用两片金属箔做电极,夹在极薄的电容纸中,卷成圆柱形或者扁柱形芯子,然后密封在金属壳或者绝缘材料(如火漆、陶瓷、玻璃釉等)壳中制成.它的特点是体积较小,容量可以做得较大.但是固有电感和损耗比较大,适用于低频电路.(2)薄膜电容器.结构相同于纸介电容器,介质是涤纶或聚苯乙烯.涤纶薄膜电容,电容率较高,体积小、容量大、稳定性较好,适宜做旁路电容.聚苯乙烯薄膜电容器,介质损耗小不能做成大的容量、绝缘电阻高,但温度系数大,可用于高频电路.(3)陶瓷电容器.用陶瓷做介质.在陶瓷基体两面喷涂银层,然后烧成银质薄膜作极板制成.其特点是体积小、耐热性好、损耗小、绝缘电阻高,但容量小,适用于高频电路.铁电陶瓷电容容量较大,但是损耗和温度系数较大,适宜用于低频电路.(4)云母电容器.用金属箔或在云母片上喷涂银层作电极板,极板和云母一层一层叠合后,再压铸在胶木粉或封固在环氧树脂中制成.其特点是介质损耗小、绝缘电阻大.温度系数小,适用于高频电路.(5)玻璃釉电容器.由一种浓度适于喷涂的特殊混合物喷涂成薄膜而成,介质再以银层电极经烧结而成“独石”结构性能可与云母电容器媲美.其特点是具有瓷介电容器的优点,且体积更小,耐高温.(6)铝电解电容器.它是由铝圆筒做负极,里面装有液体电解质,插人一片弯曲的铝带作正极制成.还需经直流电压处理,作正极的片上形成一层氧化膜作介质.其特点是容量大,但是漏电大,误差大,稳定性差,有正负极性,适于电源滤波或低频电路中,使用时,正、负极不要接反.(7)钽、铌电解电容器.它用金属钽或者铌作正极,用稀硫酸等配液作负极,用钽或铌表面生成的氧化膜作介质制成.其特点是体积小、容量大、漏电流极小,贮存性良好,性能稳定、寿命长.绝缘电阻大.温度性能好,用在要求较高的设备中.。
3. 各种纤维素的燃烧鉴别法
近火时先收缩,后燃烧,冒黑烟,有臭味,余烬呈黑色圆球
化学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人类社会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利用化学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尽管当时的人没有使用“化学”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已经具备处理某些化学变化的能力。根据一些化学史的记载,我们可以把化学史分成史前期,炼丹时期,医药化学时期,燃素时期,定量时期,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六个时期:
化学的发展:
1.我国商代有了青铜器,春秋晚期能炼铁,战国时期能炼钢,唐代有了火药。
2.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3.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4.177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
5.十九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6.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7.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化学发展六个时期:
(一)史前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化学作为一种技术,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尽管在这个期间,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在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和后来的希腊、罗马,都可以找到人类利用化学的遗迹。结晶牛胰岛素是蛋白质吗猿人就知道用火,知道用火煮东西和烧制陶器。这可以说是最早期化学的开始。
(二)炼丹时期:大体说来是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这个时期中国在化学方面的著作最多,例如《参同契》、《道藏》以及重要的本草书,都对我国古代化学成就作了详细的记载。至於在欧洲,这方面的书籍也很不少,例如阿拉伯、埃及和希腊,在1572年就有一部书,书名是《炼金的化学方法》。在欧洲,已经开始有“化学”这个名词了,并在1572年出版了《化学原理》(ArtisChemiaePrincipes)一书。许多希腊、阿拉伯、罗马的有名学者,例如帕拉图、阿里士多德、阿维森纳、给伯尔,都写了有关化学方面的书,在这方面最有力的证据乃是这些学者开始认识到实验是科学工作的重要工具。
(三)医药化学时期:在1500—1700年这两百年间,欧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史上称之为复兴时期。在这个时期欧洲出版了很多最早的化学著作,例如德国化学家格劳贝尔于1684年写的《新哲学的炉》;德国化学家孔柯尔写的《化学实验》;德国冶金学家阿格里柯拉写过一本名为“DeReMetallica”的书,中国明崇祯十六年李天经和汤若望将此书翻译出版,中文书名《坤舆格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翻译的化学书籍。
(四)燃素时期:这个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化学家,例如德国化学家施塔尔,他写过《化学基础》一书,是1723年出版的。还有德国化学家贝歇尔,他写过《冶金术》一书和很多其他著作。尽管他们的理论是不正确的,可是他们做了很多实验,积累了许多感性知识。一直到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写了《怀疑派化学家》一书,才开始对于元素理论有了基本的认识。
(五)定量时期:这个时期从1775年至1900年,这一时期化学研究的目的是开始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工农业上的许多问题,并利用定量的化学实验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这个时期又称为近代化学发展时期,很多科学家写了许多著名的书籍和论文,特别是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在1808年所写的《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提出了原子学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於1777年发表《燃烧概论》论文,建立了燃烧作用的氧学说,并确立了物质不灭定律,使化学开始进入近代化学时期。接下来,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开始使用化学符号;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周期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和维勒在发展有机化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科学相互渗透时期:这个时期基本上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一方面,物理学提出的量子论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过去很难解决的蛋白质、酶等的结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过去认为原子是看不见的,现在不但可以用超显微镜看到原子,而且原子本身的能量也已经开始被人们利用了。
诺列加并不是毒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