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怎么写呢?这8篇一定要记牢!(2)
(1)告诉我:出席是什么意思?(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
(3)点名举报,全班交流。
4、 练习 6 问题 6。
(1)独立思考,然后在群里分享你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点名汇报,全班交流。
(3) 告诉我:哪种土壤更适合,为什么?5、 指望第 23 页:
(1)独立思考,然后在群里分享你的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给板子起名字,说明解题思路。
6、 练习 6 的问题 7。
(1)学生读题复习教案怎么写,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强调“以诚”的意思。
(2)思考:“收入增10%”是什么意思?(3)学生独立完成,命名董事会,谈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2、您对百分比知识有任何疑问吗?
六年级数学教案《组织与复习》6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题46。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所学三维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习利用本单元所学的三维图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具准备:
① 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3维图形投影片;
②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各一个模型*。
教学过程:
一、回顾和整理
师:我们学了几个立体图形?他们的名字是什么?
学生:我们研究了五种三维图形(如果不选球,我们就说四种三维图形)。它们是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
教师展示带有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的三维图形的投影幻灯片,供学生观察。
师:这些三维图形各有特点,我们一起来谈谈它们各自的特点。
请几位学生谈谈每种三维图形的特点。说出每一类图形的组成和名称,如几个顶点、几个边、几个面、几个底面、底面的形状、高度、曲面等。
师:我们也学会了求这些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谁能说出每个图形的表面积与其体积之间的区别?
指定几个学生拿着长方体、立方体和圆柱模型解释:这个三维图形的表面积是多少;这个三维图形的体积是多少。
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怎么求?
给学生起名并告诉他们如何求长方体、立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
师: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怎么求?
指定几位学生分别说说求长方体、立方体和圆柱体体积的方法和公式。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学得也很扎实。这些三维图形除了自身的特点外,还有一些与其他图形具有共同的特点。现在我们来动动脑筋,对它们进行分类,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图形归为一类。先试着给自己打个分,然后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尝试分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分类和分类的原因。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有几种划分方法。喜欢:
长方体和立方体都有 6 个面、12 条边、8 个顶点,并且没有曲面。
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形的。
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都有曲面。
长方体、立方体和圆柱体的上下大小都相同。
长方体、立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都是底面积高的。
老师:很好 2 我们不仅掌握了本单元学到的新知识,而且将新学到的知识与以前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应用更加灵活。
二、课堂练习
老师:现在。我们还需要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知道所学知识的用处。它还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1. 做习题十三的第四题。
阅读问题后,让学生讨论问题的含义和要求。
你首先需要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一个底径2米高3米的圆柱体的边面积,加上圆柱体的底面积。)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老师会在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批改。
2. 做练习十三的问题 5。
学生读完问题后,教师问:这道题的第一要求是什么?(首先,根据高度与半径的比值求出高度的长度。)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老师会在行间巡视提醒学生(1)子题)的数量需要近似,注意近似值的方法. 完成后,集体纠正。
3. 做习题十三的第六题。
学生阅读问题后,教师要求学生思考:
这道题先求什么:(先求一个底面积12.56平方米,高1.2米的圆锥体的体积:)
还有什么?(再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知道它的宽是10米,高是2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长度。)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老师会在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批改。
六年级数学教案《组织与复习》7
教学内容
课本第 136 页的问题 1 至 3 和练习 31 的问题 1 至 6。
教学目标
1、 通过周长和面积的对比复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 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对比复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更加熟悉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展速度。
3、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认识,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面积和周长的概念
1、 让学生指出他们桌子的面积和周长。
2、 做第 136 页的问题 1。让学生指出黑板的面积和周长,并指定学生走到讲台上并用指针指向他们。
通过参考物体的面积和周长,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包围一个图形的所有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周长。
二、复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概念。
(1)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1分米、1米的实际长度。
(2)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
(3) 做习题31的第一题,填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实际,确定在每题后面填哪个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
2、查看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进度。
(1)老师的黑板:1米=()分米=()厘米
每两个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推进率为( )。
请学生回答()中的数字,教师用彩笔在黑板上写出。
(2)老师的黑板:1平方米=()平方分米
1 平方分米 = () 平方厘米
每两个相邻单位面积之间的前进速度为( )。
请学生回答()中的数字,教师用彩笔在黑板上写出。
(3)老师的黑板:30米=()分米=()厘米
介绍几位同学说说怎么猜。
那么老师的黑板:42平方米=()平方分米
500 平方厘米 = () 平方分米
介绍几位同学说说怎么猜。
然后,请同学们做习题31的第二题,完成后集体改正。
三、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矩形,如下图:
15 厘米
30 厘米
让学生谈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如何计算它的面积。然后指着两个学生在黑板前登上黑板,其他学生在下面计算。计算完成后,指名学生纠正黑板上的计算,其他学生也检查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计算,想一想计算矩形面积的公式。学生讲完后,老师在黑板上写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并加一个框。
2、按照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复习方法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3、 做练习 31 的问题 3。
让学生计算表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教案怎么写,填入表中,然后集体改正。改正时,让学生说说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计算同一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进一步明确周长和面积的含义。
四、混合练习
1、 做练习 31 的问题 6。
让学生自己判断每个问题的对错。集体整改时,要谈一谈判断的原因。问题(4),如果学生判断有困难,老师可以画图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个由两个相同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其长等于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和宽度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该等于正方形的六个边长。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是6分米of 8 dm. No. (5)题比较难判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判断之前弄清楚以下问题。
(1) 8 分米铁丝围起来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2)周长为8分米,边长为分米的长方形有多少个?边长多少分米?平方分米的面积是多少?
(3) 一个周长为 8 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 做练习 31 的问题 4。
这是一个与面积计算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老师可以画出洒水车工作原理图,让学生直观看出洒水车喷洒的地面是一个长50米的长方形,一个8米的宽度,然后让学生自己计算。
3、 做练习 31 的问题 5。
指定学生阅读问题并说明条件和问题。这个问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更正;第二个问题,老师可以给出适当的提示:1平方米的阔叶林每天可以生产多少克氧气,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个条件给了吗?然后让学生自己做。
六年级数学教案《组织与复习》8
一、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练习。(教材第44~45页,练习93、4、7、@>8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两个数的和(差)”和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找出这两个数“分数除法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让学生掌握这些两个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
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难点:掌握解决这两类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只列出公式,不要计算它。(课件中提出的问题)
(1)一条公路全长900米,修完的米数是剩余的1/2。修了多少米,还剩多少米?
(2)修路,A队一个人修需要4天,B队一个人修需要5天。两个团队一起需要多少天?
请学生回答并谈论单词问题的类型。
二、指导练习
(一) 知道两个数的和(差)和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1. 教材第 44 页练习 9 的问题 3。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应用题类型。
(2) 老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类问题?
引导学生复习运用方程法和算术法求解。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定量关系。
(4)学生独立栏目计算,学生板表演,集体批改。
(5)师生通用归纳法。
2. 练习 9 教材第 44 页的问题 4。
学生独立完成,两人一组批改,最后集体批改。
(二)分数除法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1. 练习 9 教材第 45 页的问题 7。
(1)学生阅读题,理解题意。
(2) 老师:这是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是行程问题中遇到的问题。
师:这类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总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黑板数量的关系)
师:你知道总距离吗?
引导学生发现整个过程也可以设置为单位“1”来解决问题。
(3)学生独立列计算。
(4)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在黑板上写:
1÷1/2+1/3
=1÷5/6
=6/5(小时)
(5)老师总结:类似的旅行问题也可以按照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来解决。
2. 练习 9 教材第 45 页的问题 8。
学生被叫上板,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批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5页“练习9”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
解决方案:如果白天是 x 小时,那么夜晚是 3/5x 小时。
x+3/5x=24 x=15
3/5×15=9(小时)
2.教材第45页“练习9”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两人一组互相纠正)
1÷1/8+1/10=40/9(天)
40/9<5,5天即可种植。
3. A job,单独A需要10天完成,单独B需要15天完成。A 和 B 可以合作多少天才能完成这项工作的 4/5?(课件中提出的问题)
4/5÷1/10+1/15=24/5(天)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排版设计
实践课
问题7:总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1÷1/2+1/3
=1÷5/6
=6/5(小时)
教学反思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练习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多做、多评论。如有疑问,可同桌或成群自由讨论交流,最后集体改正。
2. 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继续积极地表达自己,鼓励学习较弱的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同时用积极的话来肯定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 .
【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组织与复习》8篇】相关文章:
1.数学教案-整理与复习
2.数学教学计划-题目:整理与复习
3.组织和审查
4. 《组织与复习》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5.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组织与复习”
6.组织和复习课程
7.主题:整理回顾
8.数学教案-20以内退位减法整理与复习
9.组织和回顾教学反思
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