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管理平台 从全链条创新设计到一体化部署实施(2)
在发布之前,还需由第三方机构审核,避免指南内容重复交叉和限定技术路线等问题。在申报环节,鼓励自由组团申报,打破科研小团体,提倡竞争;推行“预申报+正式申报”制度,减轻科研人员申报负担;评审专家从国家专家数据库系统中随机抽取,并采取严格的专家回避制度,评审专家名单提前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同一指南方向不限定支持一个项目,在技术路线不同但均具有等同竞争力的前提下,可以择优同时支持,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大的技术选择权。
育种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启动项目共受理有效申请33项,涉及申报单位718家次,合计申报单位290家;2017年度项目共受理有效申请27项,涉及申报单位546家次,合计申报单位342家。在项目受理期内,面对众多单位的各类问题,专项工作人员使用录音电话耐心解答项目咨询的疑问,使项目申报书的形式审查通过率为100%。
在项目评审阶段,每年评审均分为2个小组,总共涉及随机抽取的项目视频评审专家68人次。在项目评审阶段,专项人员全程做好会场服务与监督,而不参与项目的评判过程。专家视频评审过程全程录音录像,评审结果现场通过电脑自动计算,专家对评分文件和评审结果当场复核签字。协同管理平台所有评审记录均有电子文档和纸质件记录,严格执行评审过程可查询、可追溯。通过上述标准规范的流程,育种专项在两年项目评审过程中零差错、零投诉。
改变重立项轻管理、过程管理缺失
项目管理权责清晰,实现全周期专业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重立项轻管理、过程管理缺失”的状态;创新方法模式,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根据国家对重点研发计划的管理的相关规定,在专项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专业机构、项目法人单位、课题法人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员的权限,避免越权越位管理项目。在此基础上,对项目的立项和执行期间的管理开展了详细的调研和讨论。
一方面从专项实施过程的严格要求出发,提出“9+9+N”的全周期精细化管理模式根据重点专项管理办法以及专项工作实践,创新性的将专项管理的规定动作、创新动作以及自选动作总结提炼出“9+9+N”的管理模式。该框架设置了必要的项目启动会、年度推进交流会、中期检查、年度科技报告、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及项目验收等重要环节,覆盖项目课题实施的全周期。上述管理动作均在项目立项之初和每一执行年度的年初制定较详细的计划,让所有项目参与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提前准备。框架也充分考虑了专项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多特色创新服务动作,其中专项动态监测、青年科学家交流机制和战略研究都是该框架下的有益探索。
另一方面,从提高项目参与人员的专项管理效率出发,专项设置了标准的项目阶段进展统计表,对每一个项目的每半年的进展开展跟踪。通过填写进展统计表,项目首席可以对每个项目的下属课题执行情况有较全面的掌握,而专项通过收集每个项目的进展表,亦可对专项的动态展开较好的跟踪。
在农村中心管理的整体框架上,积极吸纳以一线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为主的3位项目流动专员参与专项的管理,通过换位思考,充分发挥其对科研工作流程和细节深入理解的优势,使得专项服务更具人性化,更贴切科研人员的容易接受的方式。
其次,成立了包括7位院士在内、覆盖七大农作物研究领域且横跨科研、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17位专家的总体专家组。通过每年2次的总体专家组会议以及深入参加项目启动会、推进会等方式,对所有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亮点、问题和困难充分讨论和咨询,并给出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协同管理平台
同时,为加速推进项目的日常科研工作,根据41个项目的研究领域,每个项目相对固定的指派2位专家负责专项的日程跟踪和咨询服务。通过借助专业人员的学术能力和科研经验,专项由之前的管理模式步入了创新服务的新阶段。
刺杀总统本来就是刑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