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的政治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目标向学生强调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跟详细规定。目标以学员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跟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种的背景下,作为政治教师在切实地参加这场课程变革之中的同时,应立即地对教育理念、教学过程进行思考,重新阐释自身的学生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规定。本文将借助对课堂教学的反省,阐述在基础教育下的政治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反思 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能够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跟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尽管这种弊端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思考中增加,这才是解决好上述难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反思一:课堂上老师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傅道春教授在《新课程中学生行为的差异》一书中强调,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体现,它是借助显性行为体现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学生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见每一位教师的灵魂世界。
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通常会看到,尽管教师们的课堂设计最独特,但学生的学习方法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有的校长对教师有创意的看法置之不理,甚至针对学生有胜过老师的独特观点也不给予引导。我们通常会看到这么的声音,“这道题就这样答,不能改了”,“教参”便作为疑问的标准答案。为什么?因为学生在潜意识里一直关注的是教案,关注的是成为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参”,总期望教师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想法回答疑问,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举办“自主”活动,最后顺利地推动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课堂恰恰把教师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可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构想。这些虽然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教师们的这种体现说明了哪些?说明我们的老师们仍然没有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模式只是停留于口号,谁就会说,其实在老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同。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充分关注师生的意愿,给教师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跟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况,让教学作为富有成就跟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现学生独特气质的过程。当前新课改条件下需要更多的给与孩子门探讨发挥的空间,答案必须也是一种参考,而不是标准。我们大学目前正在拼命的往这方面做,每一次测验的答案也是一个参考,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有时参考答案还不如学生提问的完整。因此,我们必须更多的关注学生,尊重学生。
反思二:教师在课堂中能否改革教学模式、方法?
先进的教学模式应借助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表现起来,而教学模式转变原本也要在教育教学方法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丧失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条件下大学政治教学模式、方法需要变革。传统的大学地理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学生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带给学员充分的主动学习跟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法避免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丧失学习地理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带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教学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大学教育、轻社会教育”等各种特征。
因此,在新课程变革过程中需要转型学校政治课课堂形式跟技巧,而要转型政治课的课堂形式跟技巧,就需要彻底摆脱封闭、单项、机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所以,我觉得,高中地理老师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应注意努力做到:第一,要结合地理新课本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预测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类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例子,尤其是应敢于将现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丑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写实的地理理论常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种,学生能够对地理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地理理论见解,从而增进对地理理论常识的理解。第二,在政治课课堂过程中,教师必须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跟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人们动起来。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跟学习中遭遇的难题和困难,让你们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求缓解的方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于会涉及至外汇的“卖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课本中能够帮助学生找到答案。第三,政治校长必须结合新课程的规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任务采取手段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式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认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感受教学法都可以尝试。第四,新课改的地理课堂需要将群体教育与部分教育结合起来,高中地理新课本的内容跟事例的设定最注重表现学生的气质差异性,这还要要求在政治教学中应对于不同生活历程、性格魅力、兴趣喜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某些教育,以此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给教师以关怀和自信,使集体成员间相互鼓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另外,作为大学政治教员,尤其是高中高二使用着新课本的地理老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规定,转变政治课的教学方法,还必须在政治教学中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其实,这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经常以来我们所提倡的,同时也有新课改课堂形式、方法转变的重要条件跟客观要求。但过去,我们对课堂的理解是“教师把知识跟技能传授给教师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员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些对课堂的定义都是从学生的视角去说的,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照办,教师出题、学生考。教师永远占据主导地位、是主动的,学生永远是从属地位、是被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也不需要师生的公平,教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备民主观念,这只是造成政治教学方法上“灌输式”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新课程变革对课堂的定义有了根本性的差异:“教学是老师的教与教师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新课程变革把课堂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这种思想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交谈、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相互交谈、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教师分享彼此的探讨、经验跟知识,交流相互的感情、体验与思想,真正把课堂看作是学生度过的生命经历,共创的美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一同演进,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而即使我们政治教员在课堂中没有民主、平等观念的话,是不可能推动这些转变的。
反思三: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下,合作学习已变成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取这些方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取,应用数量经常。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帮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老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变得匆忙、零乱。这些表明,学习应加强成效,而不能只顾形式,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比如说,新课程把“教学方法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而在“教学方法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呼吁。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是如何的课堂呢?这就必须每个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我们发现这些“新课改公开课”、“研讨课”,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探讨,什么内容都应借助小组探讨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这种的话题是否有争论的价值。从组织方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模式,这是一个小型的学习型组织,但我们在教学上经常提到小组学习进入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游戏规划,乱哄哄一团,很少有实质性的探讨。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变来变去的技巧奥妙无穷,却显著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我经常听这种的课就想:这样的课,学生开心是兴奋了,快乐是幸福了,但是没有用,教师在课后还得用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因为教师在课上并没有掌握什么啊!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民主,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就觉得这次的课只要“放”就是好课,却忽视了教学的秩序――秩序的重塑不是先破除了再建构政治教案最后的教学反思怎么写,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法,但不能机械物理解,不能认为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只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应借助小组活动能够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却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极佳地位跟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教学的实际还要,选择有利于产生讨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无法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构想的基础上交换看法。教师还需要选用恰当的时机进行指导,如技巧多样时、学生探讨发生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关键在于强调的难题才能提供合作的机遇,是不是值得探讨的疑问。如果强调的弊端过于简洁,讨论将成为一种形式。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培养学员“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意打断对方的讲话,努力把握对方发言的技巧,对他人的发言做出评判;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他人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按照对方的看法,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了解,不断产生新的看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对方,共享他人的认知方式跟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含义的认真、有效的学习方法。
反思四:教师在传授知识跟技能的同时,是否关注了过程跟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推动知识与素质,过程与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笔者认为常识与素质,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我们必须从特色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技巧,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素质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研发;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强调的深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平台,是在知识与素质、过程与技巧目标基础上对课堂目标深层次的拓宽。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因此教师在课堂过程中,要恰当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使教师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鼓励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看到、总结和把握知识的规律跟学习方法,使教师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跟适应实际应该的基本技能,激发师生积极的学习热情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教师高尚的公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切实的人生态度。
反思五: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新课程要求学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教师共同进行知识场域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的发现者和解决难题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应该摒弃“教师中心论”,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样,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研究学习才有也许。当前许多老师也越来越认识到培养教师“问题观念”的重要性,他们正从习惯于把难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提问,转向跟学生一道去看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与学生一起分享问题研究中的幸福,这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
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释放——接受式教学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创设情景,巧妙地强调问题,引发教师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教师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无法”的状况。同时,教师应放权给师生,给她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人们充分地进行探讨、讨论、质疑、交流,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念,让学生放开说,并且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有了,学生自然都会紧张,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出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能够受到发展。在这些教学方式中,教师与师生同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访谈、合作与交流。在这些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并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而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通过言谈和聆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真正充当着这个学习共同体中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反思六:在新课改条件下政治教师能否理解跟把握好课改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模式?
参加了新课改培训学习的同学都明白,新课程的核心模式是:“以教师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质政治教案最后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力争全方位地推进科学能力教育,为教师的终生发展确立基础”。因此,根据观念政治课的课堂实际,我们学校地理老师在新课程变革过程中要确立这种一种理念,即“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应该;培养科学能力,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研究,提倡多样学习方法;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们了解,在教师培养方向方面,新课程把课堂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技巧、情感态度跟价值观三个角度。特别是“过程跟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目前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内容跟结论,轻学习过程跟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跟价值观的培养”等偏向有更强的针对性。新课程十分注重要求教师在历程和“实践”中推动自我领悟,在思考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经验,从而产生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法,与此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摸索及学习能力。
所以,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地理课课堂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就在于让政治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但长期以来,由于地理课远离学生实际,使教师普遍失去了学习政治的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政治科会考成绩与教师实际地理观念水平相脱节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分低能”的现象。一些教师经常政治课成绩优秀,而举办集体活动时仍总是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跟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事之间相互嫉妒,显示出它们身上欠缺团队精神和宽广的心胸。诸如此类,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我们的大学政治教学指导观念狭隘导致。传统的政治课课堂认为即使满足了“让学生把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跟原理,使学生可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本人觉得,政治课课堂目标不仅应满足以上内容外,还需要大约包括下面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换为自己的看法、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培养教师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跟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不但应使教师学到政治理论常识,还要教会学生用这种知识了解跟预测各种社会地理、经济现象,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人们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到问题,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颠覆行为。我认为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个思想意识的转变,使政治课从常识传授型向知识实践型转化。只有这种,才能确保新课改中政治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培育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变革教师授课教学研究组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提要》—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
[3]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编.《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内部资料)》2002.12
千千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