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怎么写 > 正文

二级胺与甲醛的反应_二茂铁甲醛和胺反应_二茂铁二甲醛mno2氧化(7)

2017-01-12 08:0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2)生物酶手性催化:利用细胞催化系统,建立和发展新型生物催化反应,揭示反应的机理;研究组合生物催化、生物催化与金属催化的结合,发展化学和生物催化相结合的方法,并应用于一些重要手性分子的合成;

3)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发展新型的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剂,研究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机制,通过揭示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过程中手性传递、诱导和放大的本质,提高催化效率和拓展新的催化反应类型;

4)微、纳米尺度多相手性催化:设计合成新型的微、纳尺度固体手性催化材料,研究受限环境中手性诱导的规律性,发展包括手性光化学反应在内的高效手性催化反应,为均相手性催化剂的负载和实用化提供新的途径,这也是实现手性技术工业应用的重要途径;

5)手性催化中的新概念、新方法:突破传统思路,运用分子识别与组装以及模拟酶催化的原理,综合考虑催化过程中的多中心活化、多手征因素控制以及微环境效应,进行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实现从非手性分子到手性合成,提出和发展手性催化的一些新概念和新方法,为手性催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七、结束语

手性催化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逐步从实验室的科学研究走向工业应用,在基础与应用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在手性催化研究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十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些研究方面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占有一席之地。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在手性催化研究方面与国际上最一流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还缺乏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有原始创新性的手性催化合成核心技术,与工业界特别是药物合成工业的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对手性催化研究领域的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科研人员的不断创新,可以相信,我国的手性催化研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新的突破,从而提升我国在手性催化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手性医药、农药和手性功能材料等方面的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

致谢:衷心感谢戴立信院士、林国强院士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973项目“手性催化的重要科学基础”课题组成员对相关材料收集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戴立信,陆熙炎,朱光美“手性技术的兴起”,《化学通报》,1995, (6), 9.

2. 黄量,戴立信主编,《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3. 林国强,王梅祥主编,杜灿屏,吴镭副主编,《手性合成与手性药物》,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4. (a) 林国强,陈耀全,李月明,陈新滋著,《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b) 丁奎岭,范青华主编,《不对称催化新概念与新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5. Yoon, T. P.; Jacobsen, E. N. Science 2003, 299, 1691.

6. Doucet, H.; Ohkuma, T.; Murata, K.; Yokozawa, T.; Kozawa, M.; Katayama, E.; England, A. F.; Ikariya, T.; Noyori, R. Angew. Chem. Int. Ed. 1998, 37, 1703.

7. Helmchen, G.; Pfaltz, A. Acc. Chem. Res. 2000, 33, 336.

8. Bell, S.; Wüstenberg, B.; Kaiser, S.; Menges, F.; Netscher, T.; Pfaltz, A. Science 2006, 311, 642.

9. Zhang, W.; Chi, Y.; Zhang, X. Acc. Chem. Res. 2007, 40, 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