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实践,谈几点体会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九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施行,语文课堂教学一改过去的机械生硬和程式化,充满了朝气与魅力。然而,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又有感受新课程的激动和愉悦,也有感觉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冲突与问题,发现了许多值得语文老师反思的困惑。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谈几点体会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
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在这些模式的指导下,广大的语文老师积极的探讨语文课堂的新途径,多种多样的“自主合作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异彩纷呈,“自主合作”风靡全国。然而,在喧嚣的背后是否存在热闹的空洞、虚假呢?
在不少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同学采用学生分组的方法,把一篇短文分成几个别,每组分配一部分,然后学生自己强调问题,由其它组回答,教师则成了教学的旁观者,任由学生在那里艰难地摸索,这没法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
有的则采取“保姆式探究教学法”,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教师开始深入研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确立地给出了争论的难题或范围,以便使学生探讨时“有的放矢”,少跑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帮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
也有的同学在教学上时常使教师演出、提问,时而朗读、讨论,形式多样,但缺乏对教材的深入开掘,以至“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二
游离文本,看似热闹而又空洞乏味
新形势下,一套教材统治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对教材的崇拜不复存在,课本在教学中早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已是你们的共识。但是,新课改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一节课真正跟课堂的文本有联系的时间经常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更少,甚至是没有多少必然联系的随便拓展。
比如教学一首诗,再引入两三首甚至更多的诗,彼此之间也是表象的联系。读了几篇写母爱的文章,然后就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随感。这样的课堂,成了一类文章或读写结合的大超市,文本退居在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对文本的剖析浮光掠影,更别谈对文本的整体认知、阅读感受了。
此外,新课标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鲜的魅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逐渐多元化——演讲、小品舞台、辩论会……层出不穷的讲课模式,让英语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
我们经常提到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学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学生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鼓励学员的认知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使人觉得热闹得空洞。
一篇课文究竟需要怎样讲,什么方式最好政治教案最后的教学反思怎么写,什么手段行之有效,很难有一个标准去评判。然而,就数学课堂来说,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树木,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讲课时也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本末倒置。
三
过多追求多媒体,忽视语文基本功
现在的教学评价中有一种偏向:不看能否需要,都以使用多媒体为一种标准,缺少多媒体的课就不是一堂完整的课,更不是一堂好课。所以,不管有无必要都应用多媒体,不是为提升效率,而是为了赶时髦。特别是一些研讨课、公开课,似乎不采取多媒体就是保守,就是一堂失败的课。
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证实,音像手段运用于物理教学,如果控制不当就会变成干扰因素。例如有的学生把课件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种可以打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学生的注意力被明亮的色彩所打动,忽视了课堂教学中要把握的知识;
有的学生由于有了多媒体,干脆不再写板书,一节课下来,听课者大饱眼福,可黑板上不仅课题没有其它任何痕迹;有些观摩课、公开课成了多媒体的大展览,教师也是按按键的软件,看不出学生的组织、指导作用,更看不出教师实践智慧。
此外,一堂课就45分钟,教师不断播放多媒体,这些课件虽然使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引起多种感官的兴奋,但其占用的教学时间,远远超出学生对文本探讨或认知动笔的时间。
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政治教案最后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却常常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使教学效果虚化,对抓学生的“双基”是极为不利的。
四
农村学校综合性学习形同虚设
《新课程标准》中确立规定了各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规定与目标,教材设计中也充分加强了师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新教材中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收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长期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碟、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并且还必须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
就教材编写者的动机来说,这样的要求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收集实用信息,以提升人们实际利用语言文字的素养,并有意地激发其社会参与意识。然而编者们似乎忽视了这种的一个简单更加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美国现在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小孩。
试问,对于这些当地已经接通宽带网络,连上一次城都更不容易的乡村娃们来说,你令她们到那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那里去弄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可若是不搞这些打算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既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为此,很多乡村教师应么避之不理,要么一手代劳,使得综合性学习形同虚设。
总之,新课程变革成为一个新生事物刚刚踏入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学生,它在前行与演进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这样或那种的难题,但使我们每一位教师不能否认的是它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给我们的教坛带来翻天覆地的变迁,也相信我们的教育将会逐渐走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就帮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跟不可多得的契机,更需要我们处理好教学中的众多弊端,取得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