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意识形态”概念的多重描述定义(3)

2019-07-15 14:0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从“虚假意识”中揭示出被颠倒的现实性,他们力图把混乱、自相矛盾和没有意义的意识形态语言“还原为它从中抽象出来的普通语言……认清他们的语言是被歪曲了的现实世界的语言”,懂得“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45]。

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2 列宁著作 3 斯大林著作 4 毛泽东著作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汇编 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生平和传记 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张林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应建立怎样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把他们的设想归纳起来就是消灭私有制制过去我们力图实现马克思 主义的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 的设想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迅速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全 民所 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有制向全 民所有制过渡实现单一 的全 民所有制 的 问题中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新 的变化在允许劳动者个人 占有生产 资料并从事个体经营出了全 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长期并存逐步融合的观点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设想不是相矛盾吗。其主要著作有《萧灼基选集》、《萧灼基文集》、《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纵论》、《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研究》、《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宏伟战略目标》、《中国经济建设与体制改革》、《恩格斯传》、《马克思青年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历史人物》,还主编《中国证券全书》(500万字)、《中国经济概论》、《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中国证券市场199l、1992》、1994—2007年的《中国经济分析与预测》等。

第一,把颠倒的意义再颠倒过来。比如,他们看到,“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47]。

第二,把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还原为日常语言用法。比如,针对普鲁东把社会当作与组成社会的人毫无关系的“自己的理性”,并“责备经济学家们不了解这种集合体的个性”,马克思认为美国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完全适用于普鲁东,他借用的这段话是:“人们给被称为社会的精神实体(the moral entities)——即文法的存在(the grammatical being),硬加上一些实际上只存在于那些无中生有的人们的想象中的属性……这就在政治经济学中引起许多困难和可悲的误解。(托·库伯《论政治经济学的要素》1826年哥伦比亚版)。”[48]马克思同意那位美国学者的看法,认为哲学中争论不休的“实体”(或“实在”)只是日常语言中系词“是”(to be)的语法功能。

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凝结中商品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空气、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并不都能成为商品,商品的本质因素是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于他能劳动,其特殊性在于:劳动能创造价值,不但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我们知道,维特根斯坦开创的日常语言哲学把哲学“特殊术语”的意义还原为日常生活语言的用法,比如,维特根斯坦说,他要把“哲学家使用词汇——‘知识’、‘存在’、‘客体’、‘自我’、‘命题’、‘名称’”“从形而上学的用法带回到日常用法”[50]。利德在《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一书中比较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言批判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相似之处,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想知道在何处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的观念与马克思的‘异化’或‘物化’的观念直接相对应,人们只要看一看‘哲学语言’的观念。”[51]但我们也应看到两者的差别:哲学语言批判只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一个方面,而在维特根斯坦那里却是哲学活动的全部。

3.结构性属性

马克思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简要地表述”他的研究的“总的结果”:“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52]

《序言》精炼概述的每一个概念和词句都是精确的。如果不加区别地把“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等同为“社会存在”和“经济结构”或“经济基础”,而把“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等同于“人们的意识”和“意识形态的形式”及其相关的“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那么马克思全部学说就被简化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公式,复杂一点的公式是: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组成的生产方式决定上层建筑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这种简单化的解释受到广泛质疑。

科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书以马克思的《序言》为中心,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概念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重叠关系进行了细致梳理。[53]胡克的《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把《序言》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为“静态方面”和“动态方面”,前者指“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包括有像工艺学、现存的体力和脑力的技能、被继承下来的传统和意识形态这样的生产力,但却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文化上层建筑的基础是生产关系”;“动态方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重要的任务就在于批判各种文化的和社会的学说”。[54]阿尔都塞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说成“一元决定论”,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民族传统’、民族习俗和民族‘精神’都是现实”,它们是社会矛盾和构成的“多元决定”要素。[55]这些解释都没有认真看待意识形态在马克思分析的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位置。

社会意识的表述和传播形式也被称作社会意识形态.各种理论、观点、思想、主义、文学、艺术、语言、知识是社会意识的表述形式或形态.。它是一定区域经济基础下的社会属性与上层建筑的结合体随着自然社会的变化而形成的自然形态所反映的东西叫做社会属性如:“市场经济”是社会属性的一种。它是一定区域经济基础下的社会属性与上层建筑的结合体随着自然社会的变化而形成的自然形态所反映的东西叫做社会属性。

马克思第一部分的描述可用下图表示:

马克思第二部分的阐释可用下图表示:

意识形态 麦克里兰 txt_完美形态txt下载_k线形态txt

需要说明两点:第一,文中“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不是指自然科学的解释或预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他采用“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式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方法,他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犹如“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观察自然过程”。[56]第二,“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57],只有在社会变革的最后阶段,才能把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区别开来;在此之前的社会变革中,力图否认或掩盖社会变革的意识形态与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矛盾和变革的科学因素混杂在一起。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为什么把古典经济学说成“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58],为什么能够从“剩余价值史”的卷帙浩繁的材料中发现剩余价值的科学理论。

总之,“社会意识”或“意识形式”包括日常的精神生活过程、意识形态和科学这三种类型。马克思对第一种的描述是中性的,对第二种的阐释是批判性的,对第三种的研究是肯定性的。由于混淆了“社会意识”与“意识形态”的概念,才引起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贬义的、中性的、还是肯定性的不可调和的争论。

4.阶级属性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内和之间的关系反映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事实,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与结构属性,以及认识属性、语言属性相互联系,彼此贯通,但最引人注目,以致很多人认为马克思只是把意识形态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他们认为,“意识形态”只是表现一个特定阶级利益和为此与其他阶级争夺领导权的“功能性概念”。这种解释可以在马克思著作中寻章摘句找证据,但在上下文和交互文本中理解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把意识形态仅归结为阶级斗争功能的解释是不全面,不充分的。

傅勒此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著作分三个时期,一个是青年时代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逻辑阶段,把资产阶级国家与革命视为一种政治异化形式,第二个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把法国革命与法国国家视为资产阶级利益的社会统治统治的产物或者说市民利益的一种幻想表现。2.群体意识是指群体中的成员对整个群体抱有忧患意识,对整个群体负责,每个成员都是具有主人公意识,社会的阶级、阶层、民族、党派、团体等的意识,是人群集合体本身特定的构成、活动及其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的反映。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

其次,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其理由有二:第一,“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意识形态 麦克里兰 txt,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第二,统治阶级的个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62]。第一点排除了没有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可能性,资产阶级之所以取得压倒封建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主要原因是它逐渐支配了物质生产资料。第二点中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既可以是垄断的,比如,“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63];也可以是多元性,比如,“在某一时期,王权、贵族和资产阶级为争夺统治而争斗,因而,在那里统治是分享的,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会是关于分权的学说,于是分权就被宣布为‘永恒的规律’”[64]。

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 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 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 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 但是,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 在他看来, 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 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 的反映. 这样, 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 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 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 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 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 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 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 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 质的虚幻反映. 但是, 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 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 在 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 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 上, 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 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 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批判 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 改 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 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 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其中包括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生态批判思想的真实意蕴等的解读,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致思路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生态哲学意蕴的研究,对《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