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简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2019-07-04 12:0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_如何理解和贯彻创新发展理念_两贯彻一落实

简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赵宇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不是新生事物。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们党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指导思想,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通过学习这一时期党的重要文献可以发现,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发展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密切相关,同我们党及时总结宏观调控的经验和启示,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密切相关。因此,理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分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的内存联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在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阶段提出来的。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作出了包括改善宏观调控在内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决定》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和原则中,明确了“五个统筹”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要求,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正式形成。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我们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表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与我们党深刻思考包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内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怎么来认识两者的关系呢?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胡锦涛在很多中讲话中部谈到了这个重要问题。他指出,“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09页。】他明确提出“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2页。

如何理解和贯彻创新发展理念_两贯彻一落实_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的判断,并进一步分析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有科学的体制机制作保障。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很多是体制机制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有的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建设滞后造成的或由新情况新问题带来的。”【《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82页。】为此,他多次强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在这些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对于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问题,胡锦涛首先强调要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关系。胡锦涛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自始至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才能既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又保持经济运行的平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54455页。】值得关注的是,胡锦涛还谈到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在我国发展新阶段对于推动科学发展的特殊意义。他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其可能引发经济的较大波动。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改革攻坚的过程中,更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我们的运动事业及运动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导、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必须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宏观大业或全局出发,从我国的特定国情和文化传统出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文化事业。第六条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带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把自治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理论及社会主义本质论,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做出了深刻详细的回答,解放并发展生产力,消灭地主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等均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社会运行的良性体制和社会发展的协调进步的内在要求,而针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建设理论体现得更为充分和具体,这种充分和具体,主要表现在社会运动的动力机制上,该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社会运行的内源动力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和文化上的需求,而社会主义社会运行的直接表现的动力则是改革,改革、稳定、发展,是社会运行整合机制方面不可或缺的三部分,将这三者有机高效的组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道路。

a.它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b.有计划的市场经济c.国家直接调控的市场经济d.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56、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应该是:( )a.计划 b.金融 c.市场d.财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关理论及社会主义本质论,都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做出了深刻详细的回答,解放并发展生产力,消灭地主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等均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社会运行的良性体制和社会发展的协调进步的内在要求,而针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建设理论体现得更为充分和具体,这种充分和具体,主要表现在社会运动的动力机制上,该理论强调社会主义社会运行的内源动力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和文化上的需求,而社会主义社会运行的直接表现的动力则是改革,改革、稳定、发展,是社会运行整合机制方面不可或缺的三部分,将这三者有机高效的组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道路。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如何理解和贯彻创新发展理念_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_两贯彻一落实

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胡锦涛作出过非常明确的阐述。2004年8月,胡锦涛在四川考察工作时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当前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指明了正确方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次重要实践。”【《人民日报》,2004年8月16日。】在第二个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又进一步对两者的关系作了分析,他指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其实质就是要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消除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以充分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09页。】在2005年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再一次谈到了这个问题,指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实质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归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战略思想,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又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理论升华的过程。

三、我们党对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经验总结,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进程

中央在总结宏观调控的经验和启示的过程中,很多次都提到了对科学发展观思想认识上的深化,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所取得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第一次全面的总结,是在2003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中央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实践过程中展开的,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定位和对“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的认识上。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后,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结合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实践指出,新世纪以来我国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不仅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全党同志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他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进而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新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人民日报》,2004年12月6日。】的重要论断。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这个理论定位,在200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在总结宏观调控经验时又作了深入阐述。他指出,“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_两贯彻一落实_如何理解和贯彻创新发展理念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党通过宏观调控的经验总结对这个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在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要“坚持把又快又好发展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他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国是发展中大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需要保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以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又必须努力做到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又着重对“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思想内涵作了深入论述。他指出,“总结近几年的经验,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又有了一些新体会”。“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他强调,“我国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既要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更要求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06页。】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这两次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验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于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的认识过程。

在欧债危机后续影响依然存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仍然担负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我国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不畏困难,积极进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推进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企业建设,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国际化、市场化竞争能力,为实现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根据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波动的根源是货币冲击,而这种冲击一般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引起的,但往往中央银行的政策具有系统性,因此他就不能改变产出增长的长期途径。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结束,我们正处于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期、新一轮技术创新的关键升级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转折期,外需不振与内需调整相互交织,政府主动调控政策与经济自身内在调整交互影响,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对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升级、市场开拓以及融资等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空前的挑战,给政府部门把握宏观经济形势、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能力水平也带来了空前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