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若干重要思想述论(2)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过多次论述,其主要内容有:
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理顺党政关系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加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对此,邓小平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没有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13]在论及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邓小平强调要改善党的领导。他认为,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党的领导。而“党要善于领导,不能干预太多,应该从中央开始。干预太多,搞不好倒会削弱党的领导。”[14]因此,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是要理顺党政关系,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
2.调整权力结构,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因此他推行政策改革,在国内实行经济重建和开放性政策,下放中央权力,最终导致苏联党内和社会思想混乱,军队倒戈,苏联解体。审判管理涉及上下级法院的关系、法院内部各机构和人员之间的职责划分,故其关键在于合理界定职权,建立以审判权为中心、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制约平衡的法院权力结构,形成配置科学、运行顺畅、公开透明的司法工作机制。调整完善权力运行监管细则,切实加强对已取消和下放权力的监管,取消的权力坚决停止行使,通过督查、检查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等方式强化对下放权力事项监管,确保新增权力承接及时、实施有效。
3.精简机构,实现政府工作高效率
机构改革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早在1980年3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讲话中就提出精简机构问题。他指出,军队和国家主要问题是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因此,要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办法就是精简机构和精简人员。8月,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进一步论述了机构改革的问题。1982年1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讲话,系统全面阐述了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规定了机构改革的范围、主要任务、基本原则和方针方法。1986年12月邓小平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后的谈话中,突出地讲了政企分开和进一步精简机构和精简人员问题。从他的上述系列讲话中,可以明确机构改革在全面改革中的位置,这对于总结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经验教训,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恶性循环的怪圈,使机构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现人事管理现代化
在1980年8月那篇著名讲话中,邓小平提出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19]要改变事实上存在过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清除“残存在党内的这种家长制作风”[20]。同时,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21],“这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22],也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之关键所在。由此他不仅指出了中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紧迫性,而且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为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5.克服官僚主义,强化监督机制
注意克服官僚主义和强化监督机制,是搞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和保障。邓小平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认为:“官僚主义是小生产的产物,同社会化的大生产是根本不相容的。要搞四个现代化,把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地转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非克服官僚主义这个祸害不可。”[23]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中,他对官僚主义的表现和危害作了高度的概括,把官僚主义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24]。在1992年南方著名谈话中,他进一步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如何才能克服官僚主义?邓小平认为,首先要“注意工作方法”,深化改革,另外还要强化监督机制。强调党和政府要接受监督,是其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只有从制度上到作风上克服了官僚主义,我们的各项事业才可能取得更大成就。
6.加强法制建设,实行责任制
同时,制定工作流程清单和责任清单,将该区实施方案细化硬化,把每一步流程都详细列表,逐项推进,对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坚决落实牵头部门、具体部门和责任领导,全力抓好落实,并将学习讨论开展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镇街联述联评联考、镇街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督促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核心意识,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切实负起管党治党责任,大力抓好党风廉政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扎实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出台落实“两个责任”的意见,健全检查考核办法,召开各设区市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述职评议会,督促责任落实。为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加强对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的监督,促进廉洁从政,推动全局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根据《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国家公务员法》、《廉洁从政准则》、《行政监察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四、“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方略
《大国策》丛书集结当代中国顶级“谋士”和“智囊”,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进行考察,立足中国崛起道路上的大战略、大课题,对崛起进程中的中国经济、政治、民主、软实力、民生、环境、能源、人口、国家安全等领域所涉及的战略问题发表国策诤言,直陈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危机和挑战,试图超越西方设定的现代化标准,跨越西方现代化“陷阱”,提出中国崛起的大对策、大方略。导读: 自国家电投黄河鑫业有限公司(下称鑫业公司)体制机制改革以来,鑫业公司新成立的市场主体物资中心以优化业务流程、激励员工创造效益、提升管理水平为导向,从全局着手,从细节谋划,通过深入宣传,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合理约谈和思想疏导,得到了班组员工的大力支持,顺利完成仓储班全员岗位竞聘工作,形成了班组员工减员25%的班组改革局面,真正将机制体制改革渗透到了班组和一线员工,为鑫业公司各市场主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开了好头、立了标杆。自国家电投黄河鑫业有限公司(下称鑫业公司)体制机制改革以来,鑫业公司新成立的市场主体物资中心以优化业务流程、激励员工创造效益、提升管理水平为导向,从全局着手,从细节谋划,通过深入宣传,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合理约谈和思想疏导,得到了班组员工的大力支持,顺利完成仓储班全员岗位竞聘工作,形成了班组员工减员25%的班组改革局面,真正将机制体制改革渗透到了班组和一线员工,为鑫业公司各市场主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开了好头、立了标杆。
1.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
政治体制改革要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特点。
当中国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的时候,苏联及东欧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正涌动着改革的巨大浪潮,不可能不对中国有所影响和触动,然而邓小平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指出:“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26]1986年9月,他在会见波兰客人时说:“我们两国原来的政治体制都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苏联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能够符合波兰的实际情况吗?……我们现在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27]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历史不同,经验不同,现在所处的情况不同,“各国的改革不可能一样。” 因此,政治体制改革“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28]
走“自己的路”,标志着邓小平在我国改革问题上是比较自觉和清醒的。他把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到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开辟了唯一正确的方向。
2.以政治稳定为前提的渐进改革
二,坚持政治,经济学习让我的思想理论素养不断得到提高.一直以来,我始终坚持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心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在工作生活中注意摄取相关的政治经济政策,注重学习与工作有关的各经济法律法规,注重经济大环境走向."新闻调查""经济半小时"等栏目都是摄取该类知识不错的途,径.通过上述学习,使我坚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信念,使自身的政治经济理论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勤勉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每一项工作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保障.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兢兢业业做好本职业工作,从未迟到早退,并积极自觉利用节假日参与工业园的加班加点工作.用满腔热情积极,认真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严格遵守工业园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自觉按章操作。随着经济全球普遍性、互容性、包容性,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与落后的发展方式、体制机制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给我党及政府在提高治体系和治理能力要求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然经济体制问题步调整所有制关系,实质上是一个所有制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主 义公有制体制改革是搞不彻底的在改革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系国计民生重大的骨干部门或骨干企业等 ) 可继续保持国家所有制形式 以外性质变国家所有制为半国家半集体高界限和体制改革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对生产资料拥有部分所有权为如果国家所有制 的性质变了按照社会 化大生产的要求民所有制的主要优越性产资料劳动力和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那末我们必须这样来提出问题 和认识问题,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进一,。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而是为了完善这个制度。因此,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30]他说,共产党的领导丢不得,一丢就是动乱局面,或者是不稳定状态。他用“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作为佐证:“‘文化大革命’时搞‘大民主’,以为把群众哄起来,就是民主,就能解决问题。实际上一哄起来就打内战。”[31]他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正因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一条渐进稳定的改革发展之路,既避免了因体制改革而引起的大规模动荡,又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说,以政治稳定为前提的渐进改革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和基本原则。
3.双管齐下的改革方略
这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一大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而且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在改革起步阶段,邓小平设计的中国改革思路,是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双管齐下的改革方略,用他后来的概括就是“政治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民主政治与经济改革如双轮互动、双足前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他深刻地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32]“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33]由此看出,邓小平主张的改革是双轮一体的改革思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两个主动轮,是中国改革出手不凡的两大动力源,也是邓小平总体改革论中的两个主要环节。
综上所述,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这些思想,是在总结党长期领导人民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提供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是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坚持以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1]《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3][4][9][13][15][16][17][19][20][22][23][24][2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333、146、341-342、321、339、282、326、331、321、150、327-328、359页。
[5]《中国改革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
[6][8][10][11][18][21][26][27][28][29][30][31][32][3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8-180、178、178、179-180、277-288、380、229、178、256、284、242、380、176、164页。
[7]《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88-496页。
[12][14]《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2-1153、1026页。
(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北京 100007)
跟中国实体经济不是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