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2019-04-29 09:1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中国 政治体制改革_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_陈宝生 政治体制改革

评价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要考虑1979-1989年、1990-2010年两个时段,具有广义政治观和狭义政治观两个视角;判断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走向和趋势要考虑中国现代化建设这个主题、现有制度框架的约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国际社会的挑战和压力等四个因素;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四个要”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有效执政”和“有序参与”的新政体框架;“星火燎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路径。

本文主要讨论四个问题:第一,从一个什么视角来评价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第二,判断和思考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走向和趋势,要考虑哪些制约性因素?第三,中国有没有形成独特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新政治体制框架?第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究竟选择的是一条什么样的实践路径?

陈宝生 政治体制改革_中国 政治体制改革_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

第一个问题,评价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有两个必须考虑的时段:一个是1979年到1989年;一个是1990年到2010年。

中国 政治体制改革_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_陈宝生 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时段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基于吸取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尤其是“十年动乱”在政治建设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要解决的问题是如邓小平所说的:官僚主义、权力过于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纵向的是地方和基层缺乏自主权和积极性,横向的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干部老化缺乏活力。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政治体制改革部分是这一时期认识和政策的集中体现。所以这一时段邓小平倡导的政治体制改革,主题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目的是建立能够克服权力过于集中、充满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现在从实践成果层面评价第一时段的改革,我认为在纠正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恢复文化大革命以来遭到破坏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调整和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权力下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时段的改革,针对的是“六四风波”后的国内国际形势,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问题的提出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从1992年起,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现在回顾近20年来的变化,可以说直到今天我们对这个问题才看得比较清楚。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把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突出强调邓小平的“人民民主要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思想,实质是把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突出地提了出来。在发展、改革、稳定三者关系的排序中,稳定超越了改革升到了第二位(这也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定位)。当时所要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重点是强调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如人大制度、政协制度)的坚持、完善和发展,实质是为了保持中国宏观政治制度的稳定,并在稳定的基础上对基本政治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

陈宝生 政治体制改革_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_中国 政治体制改革

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从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使国家长治久安。特别是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法治体制,公共权力势必异化,出现各种各样的利益集团,窃取大量公共利益,经济增长越快,窃取公共利益越多,再好的市场经济或制度也会产生变形。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还很不成熟,市场体制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各种相应的制度与法规未有效建立,政治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因而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的空间和机会比较多,失信行为更容易发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总结历史,高瞻远瞩,做出将党的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决策,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拨乱反正、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实现国家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一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