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2019-04-26 10:1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中国高层政治内幕_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完善_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

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 D60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589 (2014)28-005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发展更加广泛、 更加充分、 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在经济、 政治、 文化领域面临不断的调整。 本文笔者试图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党、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视角来解读中国的政治转型。 最后结合中国现实思考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一、 1949―1978 年: 政党、 国家、 社会的一体化 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视角包括“国家中心说”和“社会中心说”。 “国家中心说”主要强调国家组织和调控资源, 国家权力高于社会权力, 社会组织被政府控制, 缺乏独立自主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际上是“强国家、 弱社会”。 在此我们发现由于中国实行的是一党执政, 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党通过自身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国家、 社会实行统一领导, 实际上国家与社会二分法被政党、 国家和社会三角关系所丰富。

“党治国家”是 20 世纪不发达国家共产主义革命的产物, 它发源和成形于苏俄, 后来扩散到其他地区。 在中国, 孙中山提出革命建设要经过“军政、 训政、 宪政”, 军政在当时实际上就是利用政党来进行社会整合。 后来, 中国共产党效仿列宁式政党实行了社会整合, 建 立了新中国, 权力架构实际上是通过政党组织完成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民族国家转换成政党国家, 就此也获得了 充分的历史理由: 由于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是借助政党精英的力量实现的, 故而“以党新中国成立”之党, 成为执掌国家权力的全能政党, 即成为“以党治国”之党, 就此具有了不言而喻的历史的合理性[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形成了 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为了有效动员和汲取社会资源发展经济, 国家的权力不断增强, 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以其政党组织为因子, 通过党的组织网络, 借助各种形式的集体化运动, 使得中国社会具有了高度组织化特点。 这种社会结构是:所有的人都归属于一定的组织单位; 所有的单位都以党的组织为其组织和领导的核心; 所有的单位都成为党和政府管理国家、 组织和社会的实际行动主体[2]。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完善_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_中国高层政治内幕

其实, 我们会发现在这样的社会里, 虽然社会实现了组织化, 市民社会发展受到抑制, 个体和组织失去了自主化。党国体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点, 一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渗透; 二是社会组织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据统计, 50 年代全国性的社团只有 44 个, 60 年代也不到 100 个, 地方性社团大约在 6 000个[3]329。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我认为这些组织不仅数量少, 在功能上也不会对国家和社会起太大作用。 此外, 虽然有些组织我们比较熟悉, 比如共青团和妇联, 但是这些组织是作为党的外围组织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些组织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所以自 20 世纪 80 年代前,中国社会组织并没有自然发展, 基本都被遏制, 尽管有个别组织实际 也是被政党所控制。1978 年前中国的政治制度实际上是党、 国家和社会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格局“实际上是党通过自 身 的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国家、 对社会实行集中统一领导, 从而把国家和社会全面整合进党的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中”[4]。二、 1978 年至今: 国家、 社会由一体化逐渐分离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中国改革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