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 当年那些学霸,是怎么沦为社会底层的?(3)
讲这个学生的经历,目的是讲解脾性与职业之间的匹配问题,这个学生当时不如意的状态,并不是不努力,而是性格与职业不吻合,导致发展不理想。
就我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的总结,学生的脾性基本上有以下规律(说的是普遍性,不排除个案的特殊性):
1、从小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差)长大的孩子,交流能力较差,在一个新环境中,很难快速地拉近与其他人的心理距离。但是这类学生的优点也很明显,就是踏实肯干,领导布置的任务无条件服从。
2、干部家庭(父母)出身的学生,一般口才都不错,沟通能力强,做事稳当,就是常说的情商高。但有时候过于圆滑,反而讨人厌。
3、企业主(或经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出身的孩子,性格一般很外向,能迅速融入新环境,善于与人沟通,甚至和同学经常吃吃喝喝K歌。缺点就是吃苦和耐压能力较差。
4、城市中产特别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对人较淡漠,与人交往偏冷,自信甚至固执,和其他人的关系分得异常清晰,过于认真,比如吃饭必AA,工作中超出工作范围的事情一概拒绝,不会见风使舵;优点呢,不卑不亢,认真,做事有韧性。
再次说明,以上只是我总结的一般规律,并不绝对。
为什么啰嗦这么多呢?因为C就是第四类性格的,入职银行的第一个岗位,是柜员。做过柜员的坛友,估计马上内心升起一股莫名的酸楚。C在后来与我的交流中,就说想辞职。
首先,工作时间难以适应、工作压力大,但并非他辞职的主因。主因归根结底是他这种知识分子家庭的脾性,无法适应国企的文化。
比如要请假。请假也有规则,要给领导送点好处,不送会给你脸色看,以后更会旁敲侧击。C比较直,慢慢地领导就有意无意地刁难他:发放绩效以某种理由克扣;或者故意多加班;或者把他调到最累岗。
他看不到前途,很怕做到35岁以后仍然是个柜台底层人士。
在他们那个银行,能得到提拔的有以下几类人:1)关系户领导的孩子,银二代 2)能带来大绩效的富二代 3)技术人才(当时金融互联网化刚兴起)。
C吐露了想转行做电子银行方面,将来再跳槽。那次谈话后不久,我就去了深圳,逐渐没了消息,到2013再次遇到了他,他在国内某一线城市,是一家银行总行的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副总。
我听后有点震惊:他真的在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去实现了。
话说那次谈话之后,他也异常矛盾,父母等身边人都在劝他安于现状。他妥协了没有辞职,但是,他依然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实施了计划。
C确实很有韧劲:文科出身,大学学的是假大空的经管类专业,与计算机相隔十万八千里,但他硬是一本书一本书啃下来了,期间的努力无法想象。
大概十几年前的时候,银行电子化迎来了高速发展期,他选择对了这个方向。
第一个机会,他所在的行,成立了一个部门,急需技术人才,于是内部招聘,他笔试第二名。于是他进入市分行的技术部门。
国有银行是股份制银行的员工培训基地,于是,做了不到2年,他又遇到了一个机会:一家股份制银行,要在这个城市成立分行,招聘信息技术人员,他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和多年的银行从业经历,再次成功进入这家股份制银行。这一跳,待遇涨了3倍。
目前的地位、待遇就不用说了。我想说的是,他确实是找对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并且靠韧性硬是走下来了。
讲C的经历,并不是说,大家都往热门方向转移,而是从侧面挖掘性格与职业之间的匹配问题。
前面总结过,人的脾性可以大概分为4类:
1.农村出身的孩子:交流能力较差。但踏实,能无条件服从;
2.干部出身的孩子:沟通能力强,情商高。但过于圆滑;
3.经商出身的孩子:性格外向,适应力强,但吃苦和耐压能力较差
4.城市中产、知识分子出身的孩子:对人较淡漠,自信甚至固执,但认真,做事有韧性。
这四类学生的优势职业方向和回避的职业方向,我认为可以分析(自己的总结,仅供参考):
第一类:
优势职业:技术类或体制内的岗位,技术含量越高越好。
回避职业:营销类或靠人脉吃饭的职业。
第二类:
优势职业:管理类或人脉是核心竞争力的职业,环境越混乱越能体现你的优势。
回避职业:不靠人脉生存的职业(不是十分准确,大家可以意会)。
第三类:
优势职业:营销类。
回避职业:技术类。
第四类:
优势职业:外企、科技类公司或体制内行政科研教育(行政、事业单位或高校研究院)。
回避职业:营销类职位
第一类和第四类,职业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职称或技术。第二类和第三类:职业生涯中,一定要努力拓展自己的人脉、财富或圈子。
总结
反思之后,古人真的是隔着千年时空,淳淳教导着我们:
年轻的时候,在人生的一些骨节眼的节点,真的要把握住时机,要努力呀,错过了只有空叹哀伤了,哪怕你是多么高智商,在学校曾是多么威风的学霸。
写给正在30岁前后这个人生骨节眼上的你们:千万不要在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啊!
1更不敢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