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 当年那些学霸,是怎么沦为社会底层的?(2)
第二个学生B
这是一个90年代末毕业于一家重点大学工科专业,目前在苏南打工。这个人生更令人唏嘘。
B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尖子生,毕业去了当地一家大型国企生产机械设备。在当时算是高收入群体。
几年后,突然有一天,这个同学说要找我聊聊。见面后他说,厂倒闭了。我吃了一惊。2000年左右,正是国企改革的浪潮期。他说,企业被卖掉了,富余人员都下岗了,他属于技术人员,可以留用。但待遇降低了不少。
我明白他找我的意思了,这个同学属于学习很有天分,但遇到抉择的时候,很难找对方向的人。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然后,他就说了一个数字。我有点不相信,这个待遇太差了!他说,是真的。老板说了,能接受就做,接受不了,就自动辞职吧。就这么残酷!
于是,我帮他分析想对策,得出三条出路:
第一,你才26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现在大学扩招,急需高校老师,你要是想考研,可以做老师。稳定,一生无忧,但是待遇不高。
第二,去沿海外企、私企待遇好,大胆走出去,收入翻几番应该行。
第三,考公务员可以试试(那时公务员考试远没有现在难)半年后,春节在老家遇到了他,还是老样子。三条路都有阻碍,于是他选择了按兵不动。
我听后,也没说什么,因为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生活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我呢,边上班边读博,毕业后毫不犹豫跳槽到了深圳。去年聚会,时隔十多年再次相见,很明显,他现在很不如意。后来工厂倒闭了,他就到了一个私企打工,传统的机械行业,待遇可想而知。
他说,当时应该考研,现在有点后悔。
现在想想,2002年的时候,他26岁,当时的出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第一条路:考研。当时确实比较难考,但高考那么难都成功了,考研就真的没一点信心么?其实他是怕吃苦,高考那次压力太大了,谁都不愿意再经历一次,毕竟当时有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若当时3年内考研成功,毕业时虽然32岁了,但找份体制内的体面工作应该不算难吧?
第二条路:去沿海外企私企。他害怕失去干部身份。这更可笑了(当时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现在干部身份一点用处都没有。
第三条路,考公。当时的竞争不算不算激烈,他又有211重点大学的底子,考几年上岸的几率还是很大的。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就算他笨的不得了,现在再不济也是个正科级干部吧?若能考入省级部门,早就是副处职务或待遇了。
现在总结的话,就这位同学的人生之路有以下几个值得深思的地方:
1、抱残守缺,不能及时转变发展路径。2000年左右国企改革,大量地方国企重组,抓大放小,人生之路被改变的人不计其数。作为大学毕业生,应该及时转换思路,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2、年轻人的通病,不知道居安思危。20多岁该努力的时候你退却,该奋斗的时候你躲起来,以后有你受罪的时候。
3、缺乏终身学习、持续奋斗精神。高考是很难,考研也很难,但并不是说,你过了这个坎就一劳永逸了。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人活着就是不停地努力,要有持续学习的精神。
当然,B以当年学霸的资质沦落到今天,也不能全怪他。我之所以比他强,在于及时躲进了体制,而近20年来,体制内外的身份差异是造成个体际遇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所以并不是我聪明,而是我运气好,选择对了路而已。
选择永远比努力更重要。就像你在房价起飞前买房,躺着就把钱赚了;你要是选择A股,再努力也是赔钱!!
当然,我的这个同学自身问题也不少,大家见仁见智。
第三个学生C
学生C,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复读过,年龄较大,比我小不了几岁吧。我由于刚入职,担任他们班主任一年,所以接触较多。C属于家庭条件相对不错的,父母是知识分子出身,在我的印象里属于没受过什么磨难的。
毕业后依托父母的资源,进了当地一家商业银行,当时银行的待遇还是相当好的。
送检的产品还会不合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