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协同创新 上海两会代表建言长三角一体化:新起点上更应关注体制机制创新(2)
“有必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轨交一体化。”徐晓亮建议,应统筹布局,明确长三角轨交一体化的具体项目规划。“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入民营资本,利用其优势加快推进。”徐晓亮说,去年复星集团牵头的民营联合体与浙江省政府正式签署协议,用PPP方式打造国内第一条民营控股的铁路杭绍台高铁,目前双方合作顺利。在他看来,这一经验可以应用在整个长三角的轨交建设中。
上海青浦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承担政府基础设施代建的国企,并承担了十七号线建设的配套工程。市人大代表、上海青浦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章凌云表示,实现融合发展,道路发展等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上海连接江苏和浙江,主要是沪宁和沪杭,而青浦正好卡在当中,两边都在发展,青浦反而成为一个‘被漏掉’的区域。”他建议除了已经开始启动建设的9条省市道路之外,可以在G50上面建高速高架,地面作为国道来运行。
“在许多方面,未来长三角企业还可以进一步融合,比如成立合资公司或混合所有制公司,共同推进长三角产业发展。”章凌云说,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政府是一个导向,起到指明方向的作用,但具体推进还是由企业来承担。“青西地区过去的产业受淀山湖环境保护的要求限制较大,但如今这个地区已经具备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开发同步走的条件。”他预计,未来在长三角省市交界的地区,不会以第二产业或生产型产业为主,而是定位在高科技和互联网产业,建立科创研发机构。
市人大代表、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光耀对长三角交通网络布局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城市地铁的线路布局在上海中心城区还不能满足大客流出行需求,依靠延长城市地铁线路来服务长三角效率不高,应该借鉴纽约和旧金山市郊线路的做法,在上海市郊和省市对接城市间加快建设城市快轨。“城市快轨具有站间距大、速度更快的特点,可以有效提高市郊和长三角城市间的交通出行效率。”他表示,根据“上海2035”规划,上海将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城市快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他建议,应尽早启动城市快轨建设并在嘉定、青浦、松江等地布局对接,将快轨系统和铁路城际系统结合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更高起点谋划发展
按照中央的要求,长三角一体化将对标世界级城市群,因此长三角的明天,必须站在国家战略的定位上进行思考和谋划。
在市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前已经历了三个阶段。“长三角一体化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苏浙的发展还是以农业为主,中央希望通过上海带动周边发展,发挥辐射效应。第二个阶段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大大提升,引进外资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提出“同城化”理念,让苏浙地区与上海靠近。如今是处在第三个阶段,国家对长三角的定位提高了,上海的引领作用更多表现在发挥全球城市的功能,加大人才和科创供给,承担引领作用。”
今天,长三角一体化面临着全新的起点,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高铁时代带来的深度“同城效应”更明显。2010年7月,沪宁城际开通运营,上海、江苏“2小时交通圈”正式形成;2010年10月,沪杭高铁开通运营,实现上海、浙江主要城市的“同城效应”。2013年7月,宁杭、杭甬高铁同步开通,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城市的“高铁都市圈”正式形成。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应该更关注机制和体制的创新。”王振指出,目前长三角地区间的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多是以官方为主导,缺乏民间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专业力量,他建议形成一个跨地区、长期运行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协调机构,同时承担研究、规划、协调、监督评估等功能。其次,可通过地方立法保障一体化的项目能常态化运行并有效落地。在此基础上,还可培育一批立足长三角的一体化运营的机构。上海 协同创新“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机构都是按行政区域建立的,容易造成各自为政,尤其是在银行金融、环境治理等领域,亟需建立一批跨地区、覆盖三省一市的机构,共建共享,提高效率。”
对于没有加入公约的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