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杨振宁同学 夜思|《无问西东》: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3)

2018-01-17 05:04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一次空袭警报中,狂人刘文典都快跑到防空洞时,忽然想起陈寅恪身体不好,立刻带着几个学生回去找。

向来秉性狷介的他,唯独对知识、对学问敬畏。杨振宁同学当找到在人群中乱摸的陈寅恪时,他们几个人架起陈寅恪就往防空洞跑。直到看着他进了防空洞,才放下心来。

这是知识分子之间的相救相助,也是精神与人格的敬服庇护。

西南联大的独立和自由,建立在了那个硝烟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敬”与“爱”上。

条件艰苦不忘初心

西南联大的生活苦吗?苦。

钱学森不见杨振宁_翁帆与杨振宁同床睡吗_杨振宁同学

教师和学生们的生活过得极其拮据,在那时,“一切为了救国”的口号就是所有人的精神食粮。

几乎所有教师都在变卖自己的家产:

法律研究所的费青,将家中全部藏书出售,只换了三千块国币;

校长梅贻琦,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为了组建学生服务社,好赚点外快补贴老师们的拮据生活,卖掉了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

有次上课时迟到了,他歉疚地解释:“我刚才在街上给我内人的糕点摊守摊,她去进货了,可她办事不利,我告诉她八点我有课,她七点半还没回来,我只好丢下摊,跑来了,不过,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

同学们却纷纷拭泪,他们知道校长为了办学变卖了值钱的家当,连师母都得去街上卖早点。

梅贻琦的一儿一女也在联大读书,按规定,联大学生都能领取救济,但梅贻琦不让自己的孩子领取。后来梅贻琦,把儿女都送去参军。

闻一多为了补贴家用,刻章卖钱。刻章广告由其他教授操刀:“浠水闻一多教授,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辨文字于毫芒,几人知己;谈风雅之原始,海内推崇……爰缀短言为引,公定薄润于后。”

落款署着梅贻琦、蒋梦麟、冯友兰、唐兰、朱自清、沈从文等十二位先生的名字。

周培源居住的山邑村与昆明城距离遥远,没有公路,不通汽车,他去上课,凌晨五点便起床。后来买了匹马,骑马上课,一次马受了惊,几乎将他拖死。

本来抽烟的几位教授,最后因实在没钱买,都把烟戒了或者吸土制烟。

不仅如此,他们衣服也多是一年就穿一件。朱自清在冬天里,也只有一件赶马人用的毡披风御寒。

学生们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原本还能勉强吃到有蛋有肉的伙食,因为通货膨胀,到了1945年,几乎所有人都只能果腹。学生们把混着砂石、粳壳子、稗子、耗子屎的饭称为“八宝饭”。

当时,教育部次长顾毓琇访问西南联大,同学们在食堂门口贴上了一副“春联”以用来迎接:“望穿秋水,不见贷金,满腹穷愁度旧岁;用尽心机,难缴饭费,百般无赖过新年。”横批“天官赐粥”。

生活虽然苦,却没有一个人为这样的日子打败。无论是做学问的热情,还是做人的坚毅品格,都在联大的校园里展现。

宿舍和教室,灯光十分昏暗,学生只能到图书馆看书。但图书馆座位有限,每日开门前一两个小时,大门口就挤满了年轻的学子。

图书馆正式开门没一会儿,所有长凳都会挤满学生。如果到了期末,实在没有复习的空位,许多学生只能花上几分钱去茶馆买壶茶,认真复习直到打烊。

实在借不到,学生们只好用传抄。但联大学生毕业后都两手空空,不会有课本保存下来。

因为他们的书早就转让给下一届学弟学妹,各个年级都流传着好几年前的手抄课本。

这样的艰苦,没能折损联大人的骨气。

每个月,联大都会举行一次全校大会,全称“国民精神总动员会”。

无数名人来这里演讲,而合唱罗庸、冯友兰创作歌词的《西南联大校歌》则是最群情激昂的时刻。

连曲作者张清常先生都会亲自走上台去指挥。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有人的精气神似乎都被扭成了一股坚韧的血脉。他们同仇敌忾,患难与共,用知识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改变着祖国的命运。

他们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联大傲骨精神永存

西南联大因不可复制的历史产生,又悄悄隐匿,唯一证明它存在过的,除了历史,大概就是它培育的那一代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