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 上海实体商业“冰火两重天”(2)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海市把握消费需求升级的新趋势,扩大中高端消费有效供给,着力推动商业转型升级,推动商业载体、业态、环境转型成效明显,为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上半年,共推进了32项、共计投资额457亿元的商业重点项目,商圈商街商店等消费载体调整转型成效显著。8个城区商圈零售额增长12.6%,8个郊区县社零平均增长10.5%,离境退税商店购物退税布点进一步加快,业务规模位列全国首位。
8月16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上海的商业转型是成功的,表现在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商圈,去年都走出了低谷,从负数走向正数,有些创造了很好的业绩。从单体来说,现在为人熟知的大悦城、K11、百盛等等,既有商业街又有社区商业,特别是涉及到老百姓民生方面的商业转型,应该说走出了所谓的低谷。
涵碧楼(杭州)文创产业基金会管理合伙人孟红忠认为,消费升级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平稳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数字城市、智慧社区、实体商业、人文艺术完美结合,才能开辟出未来新生活的模式。
突出重围
差异经营方有未来
回顾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前10年,实体店最为风光,百货公司、连锁超市争相跑马圈地。一些商业机构甚至搭上了房地产火爆的顺风车,也步入开店快车道。但现在来看,由于当初不注重考虑购物体验,导致热闹之后备受冷落。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申城8个城区商圈零售额增长12.6%,长风、御桥、北中环等新兴商圈增速均超过30%;8个郊区县社零平均增长10.5%,金山新城、松江新城等郊区商圈增速分别达到62.2%和24.7%;12个市级商圈零售额微降1.2%。新兴商圈的快速增长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项调查显示:电商和零售实体店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共存的两种业态。他们的目标消费群体不同,即使在同一个消费群体中不同商品也会采用不同的购物方式,简单地将零售业划分为电商和传统零售业并不科学。70%的网上购物群体也喜爱到实体百货购物,70%的实体商场购物者会先在网上了解商品信息。
“真正的企业家是不埋怨的,但不成功的人总是在怪别人,比如,实体经济怪虚拟经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今年初的上海浙商年会上发表言论,并且指出,对于实体零售商业,如果不专注客户体验,被淘汰是天经地义的。
在万达的官网上,有一份《王健林2015年集团工作报》,其中就提到,万达顾客人均每年到万达消费超过50次,平均每周一次,不仅是购物,还包括吃喝玩乐。而电商主要是购物,很多购买还是一次性的。互联网企业的最大问题是必须花钱导流,而且不稳定,稍不维护顾客就流失。
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网络冲击下,实体商业同质化严重,只有立足差异化才可能实现经营目标。商场从来不是商铺越来越多好,而是让你在这里实现所有生活所需。统计数据显示,在开业三年后,2016年上半年上海环球港商场人流量继续同比增长超12%,停车费同比增长50%,租金同比增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