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体系概括 “强国一代”的使命与担当(4)
做有担当的“强国一代”
■王均伟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主任)
今天的青年朋友有机会亲身见证并参与我们国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历程,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梦想成真,是名副其实的“强国一代”。这很自然地让我想起了我们的先辈,新中国的缔造者,他们可以称之为“开国一代”。历史和现实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可以提供启迪和借鉴。所以在谈今天应该怎样“担当”之前,我想先讲三个党的历史上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35年3月10日。这天深夜,在贵州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外一条崎岖山间小道上,毛泽东自己拎着一盏马灯,走了3里多路去找周恩来反映意见。当天白天在苟坝召开了20多人参加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红一军团进攻打鼓新场的建议,会上只有毛泽东不同意进攻打鼓新场,尽管他据理力争,在最后表决时,毛泽东也只得到自己的1票,他的前敌司令部政委也被罢免了。至此,毛泽东可以说已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接下来就该是休息,等前方战报。但深夜时分毛泽东终于决心,去找住在3里多地外的周恩来、朱德。当夜,毛泽东说服了周恩来、朱德,第二天一早,政治局重新开会,同意了毛泽东的意见。后来知道,敌人在打鼓新场周边集结了100个团,如果红一军团贸然进攻,后果不堪设想,红军的命运、中国革命的命运就可能改写。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1944年3月。当时中央发布了一个人事任命,免去陈云中央组织部长职务,改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陈云从参加革命,一直在做党务工作,并没有做过财经工作。那时候陕甘宁边区的财经状况很不好,大生产运动只是基本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但财政状况并没好转,靠印钱维持开支,1943年一年边币增发了13倍,导致物价上涨了20多倍,群众很不满意。陈云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彻底稳定了边区财经,控制了边币发行和物价,并给边区留了足够一年用的家底。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922年。这年年初,已经做到滇军少将旅长的朱德离开云南,准备到上海去找共产党组织。经过四川的时候,四川军阀杨森是他在云南讲武堂的同学,许给他师长的职位,他拒绝了。到了上海,孙中山知道他的军事能力,许给他10万大洋,让他去重整滇军,他拒绝了。终于见到当时的中共总书记陈独秀,陈独秀觉得他这样高位置的旧军人要加入共产党须经过长期考验,没有答应朱德入党的请求。朱德形容自己那时的境况是“一只脚站在旧秩序中,另一只脚却无法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不要高官、不要厚禄、不怕挫折,朱德只有一个愿望:找到救国的真理。他坐船远行万里,前往欧洲,经马赛、巴黎到柏林,见到了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非常诚恳地向周恩来提出了入党申请。他说:“两年也好,三年也好,我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只要同意我入党,派我做什么都行。”1922年11月,在周恩来和张申府的介绍下,朱德终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三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我的看法是:第一,要有责任;第二,要有才能;第三,要有定力。这三点是有担当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担当总是和责任连在一起的,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毛泽东深夜打着马灯前行的时候,他是把党的利益、革命的利益、红军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丝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利害。他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是他对党的事业责任心的生动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有自己的责任。负起这个责任,才能算是有担当。
担当需要才能。习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陈云主持西北财经办事处时,一天财经工作也没做过,但他非常善于学习,非常积极向延安的经济专家、金融专家学习,很快就发现了制约边区财经的命门,找到了解决困难的钥匙。他用经济手段与国民党进行经济较量,展现了非常高明的本领。“强国一代”要想在新时代作大贡献,就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
机巡航南海中国岛礁12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