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下载 > 正文

中国外交全面失败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件+试题)人民(4)

2017-12-19 02: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第(1)题由材料中“隆礼义”“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等关键信息概括。第(2)题由材料中“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等信息,得出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成因主要从当时战国的社会现实、思想本身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答案:(1)礼法并用统一天下,施政用“王道”“仁义”,礼义教化人们。

(2)特点:对百家思想的融合吸收。成因:战国时期社会剧变,正由分裂割据向大一统过渡;诸侯国招贤纳士,变法图强;思想界百家争鸣;荀子取各家思想之所长,融会贯通,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任答三点即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

“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根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二孔子为教主,为种明圣王,配天地、育方物,无人、无事、无义不范围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议礼、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898)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哪些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康有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及原因。

【解析】第(1)题第一问观点,据材料一中“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得出国君救济,据“私以尔食馈之,是……见己之德美矣”得出不主张个人救助;第二问发展,据材料一得出社会福利制度化、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等。第(2)题第一问形象,据材料二中“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皆孔子改制之事”分析即可;第二问态度,据第(1)题第二问的发展,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三问原因,据材料二中出处“《孔子改制考》(1898)”可知与戊戌维新有关,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发展:①社会福利制度化。②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③主张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师。

态度:吸收、改造和利用。

原因: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顺利开展。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充(公元27—约97年),东汉人,家境贫寒,青年入太学读书,在地方做过小官,30岁后辞官家居,潜心著述。在天人感应说、谶纬之学甚嚣尘上之时,他却强调天地的自然物质属性,认为天地的运动是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不具备任何精神作用,并对当时流行的刘邦母与蛟龙感而生刘邦的传说大胆提出异议。他强调“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只有“明死人无知”,才能定“厚葬无益”。王充很少偶像崇拜。为了求真求实,他把质询的矛头指向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问孔》中,他揭示出孔子学说中的多处矛盾。

但王充在人的穷通祸福和社会的治乱兴衰上,说人“有死生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懂得在社会本身寻找原因,这是王充思想的最大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