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整理: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教案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
学科物理课题
24、《诗经》两首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初步知道诗歌的歌咏之美,培养教师文学鉴赏能力。过程方式鼓励教师反复诵读,感知诗歌大意,然后运用提问、质疑、共同探讨等方式,分析关键段落,理解诗歌意蕴,把握诗歌主旨。情感态度正确了解古人劳动人民对幸福婚姻生活的苛求和渴望。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文学内容,体会诗文感情。教学难点鉴赏文学的唯美美跟画面美。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导语加配乐: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古诗曲赋。今天,我们将在闪耀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更遥远但既很宽阔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别致魅力。
二、知识归纳
导入语:《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把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1、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2、教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文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整体感知
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酒,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唱!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偏爱的形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学生轻松听音乐,理解老师对《诗经》的高度评价,进入教学情境学生归纳自己积累的有关《诗经》的常识学生集体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根据学生出示的资料助读,归纳整理有关知识。《诗经》本身富有了魅力,由美术导入,实现了数学的文字美跟戏剧的旋律美的结合,让学生遭到美的熏陶,轻松开启课堂。知识累积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哲学积淀,让学生自己先交流可以提高人们经常的预习意识,注意经常的积累是学好语文的良好习惯,所以学生应在以前的课堂中多多培养。
1、诵读《诗经》两首,初步感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
《诗经》两首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2、学生自由阅读文学,了解诗的内容。
3、老师范读,指导教师把握诗的节奏与曲调的舒缓。
4、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短文中的缘由。
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近,艺术技巧相似。
多媒体显示:
相同点:
①主题内容同样——都是反映近代青年男女感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诗的结构方式相同——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技巧。
③艺术技巧同样——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意象手法。根据教师的出示,或者结合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文学,自己解决生字词的读音跟意义,初步认知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阅读文学听校长范读在学生指导下朗诵,初步认知诗歌的内容。学生小组探讨、合作交流,探究两首诗歌在内容跟美术技巧上的优劣。结合教师整理的结果,自己作笔记,一边整理,一边理解,一边记忆。这两首诗朗诵是关键。所有文学的内涵和魅力都是要借助学生读而展现出来的,所以借助多种方式的读让教师更好的体会诗文的内容。听读、指导朗读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认知诗歌的韵律美跟散文内容。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非常两首诗歌在内容跟美术技巧上的异同,通过学生的读、思、品、说,多种教学方法的利用,分解了学员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教师学习的热情,培养了教师的非常、鉴赏能力,达到了课堂预期的效果。
四、赏读诗歌
1、齐读文章,欣赏诗的诗意美。导入语:苏轼曾这么评价王维的诗:“味淡远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诗难以割舍的,请同学们听读文学品味一下诗中有画的特质。
2、再读诗歌,感受文本画面美跟感情美。
⑴听读文学,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场景?多媒体显示: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
⑵齐读文学,再度领略文本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详细诗句,来讲解画面。多媒体显示:关雎:君子淑女——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蒹葭:主人公伊人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3)个性阅读,研知文本导入语:上面我们大家经常在寻求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异,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感情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读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原因。
①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②老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蒹葭意境优雅,场景朦胧,情感意境非常独特,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唱的技巧具有感染力与戏剧美。在美术技巧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征更为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美术世界。齐读文学赏析意境美再读诗歌诠释画面美唱读文学,概括画面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个性阅读,讲解自己按照诗句想象的场景,与全班同学交流。选择自己喜爱的诗歌,结合自己喜爱的词句,有情感朗读,阐述自己偏爱的原因。合作、讨论、集体交流、概括。根据学生出示的资料,整理笔记,加强记忆。
通过三个环节的设计:齐读文学赏析意境美;再读诗歌,感受画面美;听读文学,概括画面内容,这样使教师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在认知诗歌音律美的基础上,感知诗歌内容,不是抽象的塞给,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地参加,主动地研究,主动地认知,教学设计最重视过程的教学,而不是只重视结果,而且培养了教师的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尊重教师阅读感受,让学员结合文学、结合句子,在有情感朗读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阅读见解,阐述自己的偏爱理由,培养人们鉴赏文本、独立审视感知的素养。
五、拓展迁移
导入语: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带有的别致的美丽,那优美的唯美,让我们流连忘返,那深沉的感情,更使我们向往不已。是呀,我们生长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爱的暖阳之下,让我们尚且不为之高声赞叹呢!
请同学们运用未学过的文学或相关的歌曲,来歌颂我们所拥有的温情、友情,乃至我们现在所期待的情感。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恋爱,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歌与歌曲,在教学上进行全班交流。
六、课堂总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气节;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心灵。是呀!诗使我们博学多才,诗令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戏剧声中朗读关雎和蒹葭,再次体会一下“思无邪”的戏剧韵味。搜集记忆分组畅谈集体交流齐读感知整理笔记学生在戏剧中朗读两首诗歌,再次展现美。实现教师生活跟英语学习的结合,丰富学生的累积,培养教师学习的兴趣。最后再使学生在戏剧中朗读,和教学的开头实现呼应,再次推动戏剧跟哲学的融合,感受韵律美。
作业设计
1、收集整理自己偏爱的《诗经》中的诗歌。
2、鲁迅先生说“别为了纯粹的爱而把一生的一切都忘掉了”请师生谈谈自己对青少年早恋的想法。
板书设计
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关雎:君子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蒹葭:主人公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教学反思
《关雎》赏析(褚斌杰)这是我国古老的诗词总集《诗经》中的首篇。古代说《诗》本有“四始”之说,列《关雎》为“风”之始,故受到注重,为大家所熟知。《诗经》的“十五国风”大多数是歌曲,民歌作品本多男女感情之作,《关雎》正是一篇产生于两千多年以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孩,由于爱恋的真挚,这位女孩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发生,使他沮丧,使他无法抹去。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女孩结为永好,成为夫妻,过上和睦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抒发的情感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如此精致动人。
这首诗有人把它分为四句一章,计五章;有人则把它分为四、八、八句,共三章。从全诗结构跟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则较适宜。首章见物写景,直写自己的感情跟梦想。次章写自己的庶几不忘。三章则写愿望实现时的快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鸣叫起兴,然后说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鸠,水鸟;古代传说他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指其二递一声的相跟而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甚至是作者的即目所见,或者解做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昌,故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讨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觉得正不必那么拘泥。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他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无限遐想,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渴望着这位美丽善良的好姑娘,能够作为自己梦想的配偶。细绎这四句诗,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唱;第二句“在河之洲”诗词教案范文,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诗词教案范文,是主人公强烈的憧憬,默默的自我祝愿。虽短短四句,却极有层次,而语约义丰。
第二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说出自己的追慕之心跟相思之苦。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女孩,“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径一二寸,马蹄形,可食(见李时珍《本草纲目》)。“左右流之”,即沿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流,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女孩在河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寻、想念的急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调侃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情感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情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起来。
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发生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悠扬、热闹的画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唱歌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谐跟愉悦。“钟鼓乐之”,则是婚礼时的热闹景象。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将来的想法,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心愿。幻想似乎只是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而那位抒情主人公,却实在陶醉在想像的顺利之中了。这一情感心理的描写,正与《秦风·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样,富有唯美浪漫。而原来这既正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情爱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实的塑造。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专制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但孔子在解读这首诗的风格特征时所说的两句话,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却有启发。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首诗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它又写对感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既不陷于难以自拔的沉郁哀吟。它情感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歌曲新作。
《蒹葭》鉴赏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始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河南南阳)。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征讨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凤翔以西的大片采邑。后来魏逐渐东徙,都於雍(今河南兴平)。秦地包括以后江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离别恋人,诗的题旨是写感情;有人说是作家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当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最无依据。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崇拜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且不论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颜色上点明了时间跟环境。那生长在海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剔透的露水珠已凝固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冬风送着袭人的暖意,那浩瀚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凉意。在这一悲凉幽缈的初冬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常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遥望,时而蹙眉沉思。他哪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呈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作家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拜和痴迷而从未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经常被提到,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目前他仍在漫长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寻,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岸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崎岖,且既漫长,即使耗费太长时间也难抵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隔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能及,行之不易,仿佛看见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诗人即使立于河边,但他哪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诗句之奇妙,正如方玉润所说:“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到者。”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似。但它表现了文学咏唱的戏剧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欢快和谐美,使表达的心灵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底色由苍青至凄青到发亮,把春天凄凉的氛围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非常内敛,心境更加孤独。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冰冷索寞的广漠,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情绪该是何等焦急和感伤!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此岸等待诗人和诗人渴望与佳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下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诗意。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跟方位上表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境。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句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可感受到诗的蕴藉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扬,绘画出一个空灵飘渺的诗意,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点,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刻画、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气氛,以彰显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态。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抒情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这首被人传诵不未的诗,对后世的妨碍也是显著的。且看宋玉《九辩》中的一段描写:“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这里借助对季节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悲凉哀婉的情绪。这可能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跟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昌、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力。其后的曹丕,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冷,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词句。由此可见,《蒹葭》诗在近代诗歌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九年级下册课文《诗经两首》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1.《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2.课文《买新书》教案范文
3.外国诗两首教案
4.《外国诗两首》教案
5.《古诗两首》教案
6.《影子》课文教案
7.《画》课文教案
8.《鲸》课文教案
9.《口技》课文教案
没有捕捉到美舰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