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完整版)《蜀道难》优秀教案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2020-10-03 21: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蜀道难》教案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这首诗参差错落的语言特性,在抒写中感受蜀道的雄奇壮丽、高峻 险要,感受诗的平仄美。 2.品味蜀道之“难”的典型意象,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感受诗的诗意美。 3.鉴赏诗人状“难”之法,体悟诗人赞叹、惊惧、忧虑之情,感受诗的感情美。 教学重点:立足于“读”,品味诗的意蕴、语言、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调动想象力及感受力,体会诗人表达的观念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引入蜀道: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竞赛背诵李白名句2、“诗仙”由来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后来,大叹一声: “李白不是人,你是神仙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此后,李白就被后世称誉为“诗仙”。3、李白简介 二、倾听蜀道: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一)初读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昂壮阔,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壮之 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让我们在朗读中认知诗情,参悟画 意。 1、读准字音。噫吁嚱(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秦塞(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扪(mén)参(shēn)历井 抚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2、指名朗读。

其他学生听读,注意句式、节奏是否精确。 3、示范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学生范读。)要求学生非常注意读准节奏、语气,可轻声跟读。读前指导示例: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 皆当轻读。)(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的停 顿。“有”有余音。“之”轻读。)(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 表较长停顿。)(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4、齐读课文。(二)释义 第一段: 1.噫吁戏,危乎高哉 (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 (挡) 4.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沟通相连)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使动用法,使……回转) 6.猿猱欲度愁攀援 (越过) 7.青泥何盘盘 (多么) 第二段: 1.但见悲鸟号古木 (只) 2.雄飞雌从绕林间 (跟随) 3.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动用法,使……凋谢) 4.连峰去天不盈尺 (离) (满) 5.枯松倒挂倚绝壁 (靠) 6.飞湍瀑流争喧豗 (急流) 7.砯崖转石万壑雷 (拟声词) 第三段: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挡,把守) 2.所守或匪亲 (同“非”)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互文见义)4.锦城虽云乐 (虽然) 5.侧身西望长咨嗟 (深深) (三)脉络 1、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全诗是那一句?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结构内容 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凉,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崎岖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2、诵读成背。 我们学习诗歌的终极目标是把文学融入到自己文化血脉中,要想超过这一目标,前提 是需要把诗歌背出来,并不断咀嚼它,直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出我之心”。 (朱熹) 大家一定都听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东郭先生,看我们 的“滥竽”能不能吹奏出美好的曲子,把《蜀道难》给背出来。 (1)给学生 2 分钟自由背书。 (2)背书接力 ①先叫一个同学背,当背不下来时,请其他会背的同事接着背;当全体学生都不会时, 教师予以提示。 ②此游戏重复 3-4 遍 (3)“滥竽充数”集体背(重复 2-3 次)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将要把文学中的词义、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长诗先后 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激烈,大家迅速地在脑海中想起一遍。好,这节课, 我们再次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 “奇之既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 手法跟隐喻这两个方面来说说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过程 1、诵读文章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技巧之奇,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 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怎样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这些技巧来写呢?现在请 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探讨这个问题。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你们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 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 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你们补充。先看老师挑起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 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哪个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技巧?大家可以结合课 下注解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峻。 师:说的太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技巧,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 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也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词语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 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认为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运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 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开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 使得文学的意蕴也变得阔大雄奇。好,到此处,老师想问你们,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什么实写。 生 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哪个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文学内涵丰富,意境也十 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 什么技巧?生:…… 师:老师先帮你们分析一下,课下注解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 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儿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哪个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技巧。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 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最漫长,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以及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 这是哪个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太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爬来映衬人穿行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 蜀道之高并且人行走之漫长,所以是侧面营造的技巧。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 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听听课下注解,上句中的“扪”是摸的含义,“历”是 从后面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 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感叹。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之后的情形,我们来 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 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起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起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 动作的技巧,这种手法大家或许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 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兴奋、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 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你们,诗人可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他们后面穿过。 师:嗯,课下注解写得更明白,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此处他仍 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

这是哪个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独特的想象,以体现蜀道之高。好,到此处,我们将要基本看完了 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技巧。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更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应留意一下。好, 如果没有要再次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营造、 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技巧。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 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了解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如何来写的呢? XX 你帮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之后要注意思考这上面的艺术技巧。生: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同学先挑几 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山林。又闻子 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哪些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这些景物啊?大家找 一找,有什么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哪些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很多 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帮你们介绍一下吧。

子规于春日、初夏时日夜 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种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 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他们又称子规为 杜宇、杜鹃。在古时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今后在 赏析诗歌的之后发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隐喻,就必须了解如何做了吧。好,了解了子 规,我们再重回刚刚大家找回来的景物,我们看到,鸟、木、月、山这种意象前都加上了 修饰语,那么这种修饰语有哪些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 师:说的太对,诗人用子规这个隐喻蜀道难教案范文,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 物构成了一幅冷风格画风。鸟的号叫,使山间显得非常安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 从而构建出了一种凄清的氛围,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感叹。那这里用了哪些手 法?大家看到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感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 法。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 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这些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什么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差别,你们看到了吗? 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哪个手法啊? 生:动静结合。 师: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技巧,将触觉与视觉结合,从而构建出了一种苍凉、雄浑、 萧条的气氛。我们再回过头来说说“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峦距天不足 一尺,这是哪个手法? 生:夸张 师:对,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技巧。用了夸张的技巧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大 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节里,如此多的场景此隐彼现,其境 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第二 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生:…… 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技巧。 接着我们就开启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老 师读的过程中,请你们思考这一节是如何来体现战祸惨烈的。“剑阁峥嵘而崔嵬……”好, 大家自己先探讨一下。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或许相当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 吧,大家都仔细听同学讲。我们来看这里:“剑阁峥嵘而丘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 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ī) 趄(jū),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 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能千万不能派他固守此地!这句话是东汉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 话,我们可以看见,这两句话虽然是异曲同工的。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词语是哪个手 法啊? 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我们接着来 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 觉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是比喻谁的呢? 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再反思一下。 生:我认为也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身后正潜伏着动荡,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作 者那样写是应提醒他们留意世事、时局。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年 政治凶煞。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好,至此,我们终于从戏剧技巧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 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技巧。从整首绝句来看,李白的这些瑰丽的 想象,大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等诸多戏剧技巧,再加以奔放的温情,就构成了作家浪漫 主义的混搭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