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诗词五首·赤壁》教学设计

2020-01-13 19: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体育教案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_读诗词名句随想范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可疏通诗歌的基本内容。

2.能理解文学所抒发的观念内容。

3.能感受诗人在文学中抒发的感情。

4.熟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抒发的观念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员预习课文,熟读。

2.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苏轼的《赤壁赋》导入新课。(展示截图)

二、教学新课

诗词教案范文_体育教案范文_读诗词名句随想范文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展示思维导图)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河南郑州)人,生活在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渐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逐渐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战役。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种一个风雨飘摇的北宋时期。他是皇帝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举人,因为性格刚直,被人指责,在江西等地做了两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皇帝李德裕的忌恨,贬为荆州、池州等地太守。在唐朝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伤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播放音频)

1.老师播放范读音频,学生唱读,要求听准音节,把握诗歌的朗诵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指名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解题

1.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攻打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东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知名的古战役,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局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争。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联军,而三十四岁的平定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争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具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四)解读诗歌

读诗词名句随想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_体育教案范文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诗词教案范文,古代一种兵器。

销:锈蚀。

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谋士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意思: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中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既磨又洗发现这是当时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如果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佯攻,打败了联军,东吴的妹子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3.品析诗歌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诗人从岸边泥沙中看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凡的抒情,但是,诗人从平凡的抒情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确立了基础。这里,诗人运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只是古代作家写诗作文常用的技巧,这就似乎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跟事,以古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荆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借此引发对近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以此表达心中之感。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初,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雄心大志的,他哪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说明了曹操要象以前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蜀汉,因西北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焚毁了联军战船。我们都明白,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近代著名的战役之一。这针对极为精通战争观念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以及结果是非常明白的,因而采取反向思维模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猜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状况似乎不可改变,但认知模式改变,对于这场战役来说,胜败双方还要改变,历史也将要再次改写。

诗词教案范文_体育教案范文_读诗词名句随想范文

(五)分析诗歌

1.诗人对历史的评判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胜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通过东风而已,有巨大的偶然性,否则

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哪个?这样写有哪些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让,不仅以小见大地表明战争之利害,而且非常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带给具体形象,可见画家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哪些不同?有哪个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

三、课文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最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造成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功用主要不在于成为诗的鼓励,它原本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未能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叹。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岁月销蚀掉,也易从他们的记忆中逝去,但既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看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能够平静,因此他应磨洗并区分一番,发现其实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最终二句抒发了作者怎么的观念感情?

体育教案范文_读诗词名句随想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体现出他的忧郁不平和直率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契机,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能够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霸气。

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

引导学生边齐读边思考:(展示截图)

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境?(烽火硝烟)

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

(曹操:若胜则横槊赋诗于黄河,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东吴领袖:指挥若定,风流儒雅。)

3.你还发现了谁?

(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大知军,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大之情的显露,大有阮籍“时无英雄,遂让竖子成名”的感叹。)

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如画时诗词教案范文,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身上写满了恐惧不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军不假挥长刀,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之后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心态并非一致,其中差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