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2016教师资格 证统考《综合素质(中学)》考点归纳及考试大纲(汇总版).pdf

2019-11-01 09: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安全员b证考试科目_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_天津安全员b证考试科目

教师资格证统考《综合素质(中学)》考点归纳及考试大纲 (汇总版)说明: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中学)》考点归纳,内容详 实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本文档内容含综合素质考点归纳及考试大纲,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最后预祝广大考生顺利的通关考试。第一部分:考点归纳第一章 职业理念教育观【高频考点提要】1.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2.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高频考点速记】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 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 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 的等各方面的看法。(二)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 “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 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 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 发展。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 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 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 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3.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 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概念。素质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 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 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 被严重扭曲。

因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 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 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1993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 “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 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1996 年3 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 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 面素质教育”。1999 年1 月13 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 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199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 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的产生标志 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2006 年6 月29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 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 家意志。(四)中学素质教育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是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 同的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 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 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1.国家政策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 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2.推进新课程改革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可以总结为:(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3.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素质教育的途径除了课程之外,还包括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管理活动,校外、 课外教育活动及班主任工作。

其中,班主任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学校管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学校管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2)课外、校外教育活动除学校的正式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外,还有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 动。(3)中学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班级是有组织地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基层单位。其中,班 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因此,班级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取 决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教育方法。(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1.发挥教师的作用素质教育的成败,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要成为素质教育者,就必 须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素质教育观,激励每一位教师以全身心的投入去实现自 己的教学追求。同时要提高教师师德素养。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 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多种形式的 实践活动,包括德、智、体、美等各育。

素质教育观的运用(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当前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阻碍了 素质教育的推进。素质教育观与应试教育观存在着巨大差别。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差别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1.对素质教育的误解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教育,但有观点认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因此 面向全体的教育是不可能的。这种观点也是违背素质教育观的,是对素质教育 观的误解。2.沉重的课业负担国家之所以强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会严重损害儿 童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学生的成长。当前课业已经成为学生的“负担”,阻碍 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观【高频考点提要】1.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2.有差异学生的共同发展;3.构建良好师生关 系。【高频考点速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 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 “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 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天津安全员b证考试科目_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_安全员b证考试科目

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2.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 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 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二)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 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 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 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 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 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 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 效果。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 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 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 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 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 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 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 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 心特征。(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 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而且要关注学 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 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体、 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 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 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它也是学生自身发 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三)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中学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面对的学生是中学生,处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 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主体性发 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首先,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次,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最后,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 特点。

(四)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中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中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开展具 体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当着重从身心发展要求、主体 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去展开工作。(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关注的,全 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 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2)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中 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 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3)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 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 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 育过程中机会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