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安徽自考中国史学史.doc

2019-07-17 03:06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自考史学理论与方法_湖南农业大学自考报史_自考 西方行政学说史

b.上古久远,缺乏记载,因此有学者将神话历史化,即据神话而推测出上古历史。本书以三皇五帝那段没有文字记述的历史为背景,《搜神记》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幻想作品的优秀特质,更博采众长,将神话、魔幻、武侠、言情、地理、人文、上古历史糅于一体,以史诗般的笔触再现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洪荒时代,重构瑰丽雄奇的中华神话。说它真实,因为这是一本由300位亲历者口述还原的抗战历史,口述者不但多,而且身份更广泛,不但有中国军人的口述,更有更多平民受害者的口述,甚至增加了侵华日本士兵的口述,综合各方面的口述,历史才能更真实。

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西周时期,宫廷设置有掌管记事、文书、典籍、祭祀等职责的官吏,通称为史官,也称作史臣。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甲骨文,又称“契文” “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它是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系体的文字,现代汉字即甲骨文演变而来。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殷商的甲骨文中,然后有铸在钟鼎上的钟鼎文(又称金文),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开始将文字刻在木简上,用绳索贯穿成册。

全书分典、谟、训、诰、誓、命六种体例(并不能覆盖所有篇章)分别记述历代典故、治国谋略、君主诏令、臣僚奏议、誓词和宣言。《尚书》是上古文献的汇编,不是历史著作,是中国古代史籍雏形,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与甲骨文金文相互参照,对研究奴隶制时代与春秋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宗教、文化等观念都有很高的价值。《尚书》的意义,在体例上有三个第一:1、每一篇都有一个标题,每一个标题下都记述着一个完整的人和事件,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2、按朝代篇排,每一个朝代又按照帝王顺序排列文献先后,使人读后能了解一个王朝的兴衰历程,实际上又开了编年体的先河。价值:首先它建立起我国历史的正统观,我国历史就是以虞夏商周四代作为正统王朝的开始;其次保存了我国上古时代极为珍贵的史料;再次反映的敬天保民,重农裕民和慎狱宽民的民本思想,给后代政治以深远影响。缺点:文字古奥,艰深拗口,给读者带来许多困难不便。第二节 中国第一部史学著作--《春秋》一、《春秋》诞生的历史条件《春秋》是春秋末孔子依据《鲁春秋》,兼采列国史料,整理编纂而成的。以鲁国12位君主世系为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载了240多年间的史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著。

《春秋》产生具备的三个客观条件:1、史料的积累,2、写作经验的借鉴、官府垄断学术的局面被打破。所以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二、孔子与《春秋》孔子(前551-前497约)在史学上的三项贡献:整理历史文献,普及历史教育,编写历史著作孔子作《春秋》是在其政治处处碰壁,无法实行自己政治抱负的情况下,推而著史以明志,所以《春秋》对史料的取舍和写史方法,都与《鲁春秋》不同。三、《春秋》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1、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这种编写方法是对古老的编年纪的继承,又为后来一些史书所袭用;2、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带有鲜明目的写作史书,这种写生方法对后来的史学有很大影响;3、中国第一部由私人独立编撰而成的史书,开我国私人修史的先例;4、记事重点在当代,略古详今,这成为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5、记载了一些自然科学的内容,这一传统为后来历代“正史”所继承。第三节 战国时期史学领域的拓展一、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社会大变革,文化普及,学术下移,“士”的出现,百家争鸣二、《左传》-完备的编年史书《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作者左丘明,成书于战国初年,原是一部独立的史著;今以传附经的形式是由西晋杜预改编而成的。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国语》:我国第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著。(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竹书纪年》: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不准(人名)盗发古墓(魏襄王墓)得竹简古书甚多,其中有以编年形成记事者十三篇,通称《竹书纪年》,亦曰《汲冢纪年》。内容记载夏商周三代之事,幽王魏犬戎所灭,则接记晋国殇叔之事(周幽王元年为晋殇叔四年),其下历文候、昭候,接记曲沃庄伯以及武公、献公等,至战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事,至今王(魏襄王)二十年止,以世次推之。《竹书纪年》为我国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编年体通史。《世本》以初建纪传体规模,具有通史性质。四、诸子历史观的主要内容:战国诸子在争鸣过程中纷纷引史事为自己的立论根据,表达了对历史的看法,形成了各自的历史观点。诸子历史观的总倾向是,都承认历史是变化的,但对变化趋势的认识存在分歧;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神的作用让位于人,但更重视少数“圣人”的作用。第二章 封建史学的奠定第一节 秦汉社会与史学一、汉初史学产生了一批著名史论,适应了时代需要,形成了注重历史借鉴的特色,并针对社会现实发表见解。司马迁继承汉初史论的精神成果撰著《史记》,从编纂形成到史学思想,都奠定了封建史学的基础。二、纪传体史书的兴起司马迁著《史记》,创立纪传体的史书体例,以五种形式(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并用,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内容,开辟了以史书概括整个社会生活的新途径。

自考史学理论与方法_自考 西方行政学说史_湖南农业大学自考报史

纪传体史书的两大特点:1、以人物传记为主,体现了重视人为的时代精神;2、以书’表形式表现了记载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刘向著《烈女传》为利用人物传记独立的表彰人物提供了范式。刘向、刘歆父子撰《七略》为纪传体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开了先河。东汉班固通过《汉书》的撰著,完成了纪传体例的正统化和规模化,以后历代正史皆沿袭其例。四、两汉史学发展的特点:1、史学思想正统化;2、著史目的明确化;3、史书体例规范化;4、官方修史制度化。《史记》《汉书》代表了两汉的史学水平。第二节 司马迁与《史记》一、概述: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yi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2《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共三十年左右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贯通古今的大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史记》撰述宗旨与体例司马迁撰《史记》,有明确的宗旨和与之相适应的撰述体例,撰述宗旨表现在三个方面:1、吸取治国经验,进行道德教育;2、歌功颂德,为汉政权树立丰碑;3、进行文化总结,成一家之言。《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用五种形式区分限定所记内容,以本纪12世家30列传70的人物传记为主,以表10书8来贯通概括,为封建史学开创了一种适合社会需要的史书体例。

三、《史记》在史学史上的地位1、史书编辑学上的贡献:创立规模宏大,组织完备的纪传体例;信守以实录著史的原则;创立序、论、赞的史论形式;确定详近略远的编纂原则2、史学思想上的影响,积极方面:对人为作为的认识;对历史变化规律的探讨;对经济活动的重视。消极方面:以血统论确立了一套帝王传授体系和民族大一统的理论根据;尊孔尊儒倾向为儒家独尊做了舆论宣传;循环论观点3、历史文学上的成就:善序事理;善于描写第三节 《汉书》-封建正统史学的确立一、概况:作者:班固,字孟坚,东汉扶冈安陵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彪(父)班固、班昭(妹)、马续与《汉书》撰著的关系。《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纪传体史书,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历史二、《汉书》的正统观西汉以来封建正统思想的发展梗概。《汉书》是以封建正统思想为主导的史著,在封建社会中处于《史记》相互的地位。其传统观表现为五个方面:1、君权神授说;2、以正闰说取代三统、三正说;3、天人感应说更加系统化;4、强调封建等级制度不可逾越;5、尊儒崇礼三、《汉书》成就:1、在史学编纂学上,完成了纪传体的正统化和规范化:a改通史为断代史b进一步确立本纪正统地位c取消世家,归入列传d整齐列传的编次与命名e该书为志,夸大典志史的记载范围,此外对史料的审慎态度,记事的基本实录;2、史学思想积极方面:a颂扬 统一大业b提高爱国精神c揭露封建官吏的丑行d注意民生的经济观点;3、在历史文学上,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

第四节 两汉的官方史学一、官府对修史重视的表现1、官修国史制度的逐步形成;《史记》《汉书》《东观汉记》的修撰反映了这一过程;2、官修起居注的出现到正常化;3、对修史人员的选择、评估二、《东观汉记》-第一部官修国史《东观汉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当代史书,它的修撰,标志着官修国史制度的形成。此书断限上起光武下迄灵帝,基本反映了东汉一代史事。第三章 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一、封建史学发展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史学得到初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史学史上这是史学摆脱经学束缚,形成一个独立、完整、多样化学科的重要阶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官私修史观成风。私修为主的有正史、古史、杂史、地理等类,官修为主的的有起居注、官职、仪注等类。官私修撰参关的有旧事、谱系、薄录等类,私史多且优于官修。2、史籍数量宏富。3、史籍类型多亲友,且多为新创体例。纪传、编年二体之外,起居注、杂传、史注、史评、史考等都是此时期较为发达的门类。4、史学地位的提高,经、史、子、集分类次序的确立及史部地位仅次于经部。二、封建史学发展的原因:1、各政权对修撰史书的重视,推动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2、世族门阀制度的形成,刺激了史学的发展;3、历代政府重视对文献典籍的搜集和保护,对史学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4、纤维纸普遍用于书写,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5、学术思想从经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学术气氛三、魏晋南北朝重要事件1曹魏太和年间设置著作郎的官职,2后赵石勒设史学祭酒,3南朝宋文帝设史学馆(四学馆之一),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向南齐皆书抄写,5北齐设史馆,以宰相兼办,掌监修国史第二节 纪传体史书与编年体史书竞相发展一、纪传体史书地位的巩固纪传体被视为史体正宗、历代相沿不辋wang.以《三国志》《后汉书》《宋书》《南齐书》《魏书》为代表。

多以断代为史,体例因循史记、汉书旧制,亦多有创新二、编年体史书的发展此时期编年体史书数量之多,作者之广,在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绝无仅有,价值颇高的有袁宏《后汉纪》,孙盛《晋阳秋》,干宝《晋纪》(开创史书列“总论”之先例)、《裴子野宋略》,崔鸿《十六国春秋》(以编年记事为主的国别史,史法公允高明,强调以史资治的鉴戒史观)等三、《三国志》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生于蜀汉,蜀亡入晋。记事上起汉献帝建安25年(220)下至西晋灭吴(280),它属纪传体分国史,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特点:1详魏吴略蜀汉;(原因:蜀汉不设史官,收集蜀汉的资料少,史料难以收集;时代太近,史料尚未全出,思怨尚未全消);2编纂体例,只有纪传无表志。评价:1、优点:三国并列立书,创立了纪传体国别史的典范;记事以历史时期的特点为断限标准,不为王朝年限束缚;取材少,历史事件的安排详略互见,难能可贵;文笔简洁,生动传神。2、缺点:无志,史料不足;对魏曲笔维护。裴松子和《三国志注》裴,字世期,闻喜人,他对《三国志》【补考、考其异同、订正错误、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优点:不注重训释文字,以原书为纲,增补很多资料;增添了八志,《志序》概述志的源流,反映了中国史学家对制度史的重要性的理论认识;有很多有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的记载。

四、范晔和《后汉书》作者:范晔,南朝宋人,上起新莽灭亡(23),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东汉一代197年的历史。优点:从体例上看,虽然沿袭了《史记》《汉书》,但有不少改进,编次更加周密,重复矛盾较少;爱憎分明,有独到见解。体例:将外戚传改为皇后纪;增加了七种类传,有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述、逸民和烈女;采用类叙法,编排周密;一事不两载。五、沈约和《宋书》沈约,字休文,南朝宋人,历仕宋齐梁三代。记事上起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下至南朝宋顺帝升明三年(479),记载了 刘宋王朝70年的历史。优点: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很突出【列传上创立了家传的形式;在类中创立了《孝义传》;创立了《索虏传>,反映了当时南北对峙局面】;《宋书》的八志,材料丰富,文字占全书近一半,价值很高,其内容不限于刘宋一代,上溯至三代,具有完整的体系,体现了贯通古今的思想。缺点:在许多问题上,作者不能秉笔直书;为高门士族立传太多;大肆宣传天命论思想、神秘主义的史观六、魏收和《魏书》魏收,字伯起,北齐人。记述了北魏武帝登目元年(368)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北魏王朝180多年的历史价值: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作为统治者的封建王朝的皇朝史;创立了《释老志》和《官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