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7课《听听,秋天的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022-05-13 19:30 网络整理 教案网

第7课

听听,秋天的雨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设计通过“自主学习卡”将文本内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根据学习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课设计还注重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从秋天的声音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仿照前三节的结构形式写诗,这样既将写法的指导简单化,又深化了对本诗的理解,使用教材又超越了教材,达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学习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景听音,揭示课题

1.图片导入:现在正值秋季,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共同来感受秋的美丽。(课件出示:秋天的图片)

2.欣赏了秋的美景,引导学生说说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3.过渡:秋天不仅有非常美丽的景色,还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呢!听——(播放不同的声音)

4.揭示文题,导入新课。(板书问题,生齐读)

设计意图:用秋天的美景与音乐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美好的想象,把学生带到秋声之中、带到美丽的大自然中。自然过渡到本课的学习内容之中,简单自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画出生字、新词,可以查阅工具书,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多读几遍,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巡视指导)

2.出示本课生字,小组讨论: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教师适当点拨借助形声字的规律识字。

3.教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指名读,读通顺、流畅。

4.按照自学提示学习诗歌,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本文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2)阅读后,你想象出了什么样的画面?

(3)将自己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小组内交流。

5.小组交流上面的问题,并说出自己学习的体会、收获。

设计意图:要在本环节完成两项内容:一是扫清字词障碍;二是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因此读十分关键,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准字音,了解内容。

三、自主学习,交流感悟

1.引导小组学习第1~4小节,完成课堂活动卡(见“学生活动卡设计”)。

2.交流汇报:

(1)指名回答诗歌中写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教师相机板书:大树——唰唰蟋蟀——

大雁——叮咛秋风——歌吟)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雁可能会叮咛什么?秋风会唱些什么?从而进一步理解词语。

(2)语言训练:仿照第一句的形式将诗歌内容换个表达方式。

①秋的声音,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②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③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④秋的声音,是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3)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指生说,小组补充。(学生能针对课文内容表达即可,不必要求过高。)

(4)与同桌合作,把想象到的画面演一演。

(5)指导朗读。把喜欢的小节自由多读几遍。指生展示,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同学评价。

课件出示需要重点指导的句子: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重点指导“暖暖的叮咛”“丰收的歌吟”可处理成重音,读出叮咛的温暖之感和丰收的喜悦之感。学生说清自己的理由即可,不必追求千篇一律,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6)引导学生仿写训练:你还能想到秋天的哪些声音?选择一种,试着仿照前几小节的形式再写一小节。(课件出示“我会仿写”)

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听到的声音和哪些事物的特点相吻合,从而降低仿写难度。

(7)交流展示:教师配乐,学生朗读自己的诗歌,师生评议。(以鼓励为主)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5、6小节。

(1)自由读这两个小节,想一想这次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无声的)

(2)通过这两个小节的学习你又知道了什么?

(3)课件出示: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教师重点点拨: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表现秋天的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与前面不同的是,这里的声音是可以神会却不能真正听到的声音,这就是秋天给我们的感受。

(4)学生把喜欢的句子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价。

(5)听了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学了这两个小节,你的感受与学习前边的内容时有什么不同?

(预设:学习前边的内容时,感觉秋天的声音丰富而多彩,非常动听,而学习这两个小节时又觉得秋天是静谧的,让人感到温馨的。)

4.引导学生说说学了整首诗后对秋天声音的印象。

5.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适当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活动卡设计”帮助学生梳理诗歌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展开想象,让诗歌不仅是一首动听的歌,也是一幅美丽的画。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尤其是对朗读的指导评价,让学生在提高朗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个性感受。

四、总结回顾秋天的雨教案范文,布置作业

1.师总结: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听到这么美妙的声音,老师也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情。(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2.回去就让我们把这美妙的秋的声音读给家长听,也可以画一画自己心中的秋天,还可以把自己编的诗歌写下来,好把秋天记在心中。(课件出示作业)

设计意图:诗歌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通过师生共同朗读再次感受秋的声音,课后布置有选择性的作业,目的是让孩子加深对诗歌的感受,更好地体会秋天的美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一《听听,秋的声音》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现代诗歌。作者毕国瑛抓住秋天里树叶飘落、蟋蟀唱歌、大雁鸣叫、秋风等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小朋友最喜欢游戏,他们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很高,因此很多新课导入都是采用游戏导入,这样能很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听声辨物”的游戏,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开始,我就故作神秘,请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播放一些动物的声音,让学生猜一猜。然后导入:一位诗人在秋天听到很多美妙的声音,我们一起去听听吧。2.由扶到放,先读后演。我在备课这首诗时,发现这首诗的前三小节结构一样,教学时,我重点指导第一小节。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在学生读到“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时,老师问:“如果你就是大树你准备怎么同黄叶道别?”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移情入境,体会诗境,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产生情感共鸣。然后再指导朗读秋天的雨教案范文,学生读得声情并茂,体会黄叶和大树的依依惜别之情。而第二、三小节写蟋蟀和大雁,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由读,并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阳台、大雁和白云是怎样道别。

这样由扶到放,先读后演,既让学生在合作中训练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情感,以读促悟。二、成功之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熟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学本课时,我在学生熟读第1-3节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如:听听,秋的声音,“哗啦,哗啦”是( )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咔嚓,咔嚓”是( )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滴答,滴答”是( )的声音。让孩子仿造句子进行语言实践,进行仿说、仿写。这不仅是课文的延伸,也为习作教学进行了积累和创作。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展开了想象,发展了思维,积累了语言。三、不足之处回顾本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三年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有限,对于个别词语理解有较大困难,特别是“歌韵”“歌吟”。由于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迫于时间的压力,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说教,仍然有很多学生不理解。教得急躁,效果不好。四、改进措施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以下改进措施:1.重视课本插图的教学。很多插图是课文的另一种补白,重视插图的认识、学习,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可增进学生的情感,努力做到看图联文、看图想文、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切实掌握相关知识。2.“歌韵、歌吟”意思的理解使我明白:必须懂得换位去思考每一位学生,多说让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让学生消化。在教学中,老师千万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应该多多鼓励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如果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应该及时启发和指导,发挥主导作用,切不能代替学生的想法,否则学生的探索精神被打压的同时,学生也不能彻底理解课文真意。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反思二《听听,秋的声音》,一读题目,顿觉浓浓的秋情盈入心怀。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走进秋,走入诗的意境,我仿佛听到了《秋日私语》的琴声在缓缓奏响,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诗歌就是这样,遣词造句富有无穷的想象,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了一股隽永的美,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一声“黄叶道别的话音”,让我们体验到了依依的惜别之情;一句“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一阵“暖暖的叮咛”,让我们品味着真切的情谊。一.教学效果:1.在新课的导入中,我设计了游戏环节,意在让我和学生的第一次课堂在愉快的开始中进行。我设计了“猜猜我是谁?”的游戏,我分别选取了具有春、夏、冬季节有代表性的声音青蛙、知了和北风呼啸声,然后要学生说说谁还没有和我们见面?学生立刻说出是“秋天”,在学生“秋姑娘”的呼唤声中出示秋天美丽的图片,配上了动听的音乐,学生此时沉浸在秋天的美景中,时不时发出“哇哇……”的声音。我顺势问了“秋姑娘美吗?”学生多喊着“美”。

紧接着我以“秋姑娘不仅有美丽的衣裳,还有美妙的声音,你们听到过吗?”逐渐引入课文的学习。导入环节衔接比较自然,从视觉和听觉上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秋天的氛围,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理解“叮咛”一词时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说说每天早上父母、爷爷奶奶送你来上课的时候经常说什么,感受家人“叮咛”对孩子包含的深深情意。再以观察词语,“叮咛”有两个“口”,顾名思义就是嘴巴一遍一遍地说,再三的叮嘱就叫“叮咛”,加深学生对该词印象。再让学生演一演深情的大雁,对自己的好朋友“叮咛”一下,学生便会说出“再见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感冒了!”“再见了,我会想你的!”等话语。“叮咛”这个词语在这段的理解中比较顺利,如果我对学生的评价再提升一个阶梯效果可能会更好。二.成功之处:高效课堂虽然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要起到一定的作用。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对孩子们理解课文会是锦上添花。当学生初读诗歌水平一般时,若能调整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分小节品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既打破了单一的朗读展示,又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时我才茅塞顿开:理解课文需要读,朗读则是理解诗歌的表现,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是要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

是啊,告诉孩子们轻声朗读,秋会离我们更近,孩子们就找到点儿感觉;给学生配上音乐,朗读就有了几分味道。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的,它需要在课堂中不断挖掘。“方法大似力气”说得极好,教学方法极为重要。三.不足之处:首先在备课时,“备学生”的这一环节考虑得不够周到。课前只是让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学,只是觉得说话练习是个难点,给孩子们略加指导外,其余的内容并没有给孩子进行过多的指导,忽略了孩子还小,接触写作的时间不长。仿写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难点。四.改进措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学生就会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心灵之弦产生微妙的碰撞,使学生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奏出和谐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