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总结|教学能力比赛中的教案写作误区

2022-05-07 03:05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关注后私信“PPT”,获取大赛实施报告,PPT,解析文件

点击下方进入|大赛专辑文章阅读

笔者归纳了教学能力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教案写作的常见五大误区,各位参赛老师请看下自己的教案中了几条!

误区一:重环节,轻内容

很多老师在教案写作中,局限在如何把环节设计得更出彩这个问题中,以至于教案写出来,大量的文字都在描述教学流程,而忽略了相应教学内容的写作,例如某教案中,用这样一段文字描述某教学环节:

大屏播放三维动画微课,让学生思考问题,并讨论。

这是一个汽修专业教案的一段话,这段描述存在什么问题呢?

问题就是,看了这段话,并不知道微课是什么内容,学生思考了什么问题,讨论了什么。如果整个教案都是这种写法,那么,评委看到教案,也只能知道教学环节,却看不出您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层级划分和环节与内容的联系。

误区二:分析与环节设计不对应

我们知道,教案开头要做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很多教案中,将这两项分析写成了通用的套话,也就是放在本课任何教案中可能都适用的分析,这样的分析不具有针对性,那么,也就意味着教学活动的设计也缺乏针对性,这正好违背了大赛的要求。举例来说,某公共基础课的一个教案中的学情分析是这样的:

学生已经学习了《XXXX》、《XXXX》课程,喜欢表达,也乐于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同时,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逐步养成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实训过程中,容易忽略细节,粗心大意。

这段学情分析的问题在于,阐述了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课程,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等看似交代了,也实际相当于没有交代,缺乏细化和针对性的剖析。对学生的素养基础也缺乏交代。

误区三:教学策略套话太多

在教案中,老师们一般都会描述本课的教学策略,但很多老师的教案中,对教学策略的描述全是套话,缺乏对本课教学内容、任务、环节的具体交代,让人看了也不便于后面教学环节去对应。例如下面这段策略的描述:

本课教学依托于XXX在线学习平台实施混合式教学,教学团队自建精品资源共享课,包含授课视频、微课、课件、资料库等,为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基于我校校企合作教学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双导师”教学,即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备课、授课、评价等环节,将教学充分对接企业标准。

本课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教学环节分为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为课中学习打基础教案教学总结范文,而课中,依托于案例、动画、微课、示范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完成任务,做中学,做中教,从而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课后环节学生通过拓展任务的完成教案教学总结范文,巩固本课所学。

这段策略的描述,提到了混合式教学、双导师、任务驱动、做中学做中教等,看似很丰富,但观者看了仍然无法明确本节课究竟是怎样设计的,问题就在于策略描述中,未结合本课的具体内容来做。

误区四:师生活动及意图缺乏对应

一般教案在写作过程中,会交代清楚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很多老师发给笔者的教案中,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缺乏对应关系,各说各话,给观者的感受是,看了教师活动,再看学生活动的话,感觉两者并不是很同步,很难捋出教学主线路来。例如:

某教案中教师活动描述如下:

教师播放微课,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代表发言,组间互评。

而对应的学生活动描述如下:

小组互评。

这个例子中,师生活动虽对应的部分内容,但并不是完全对应,如果教案内容较少,观者尚能看懂,如果教学流程较复杂,仍在教案中这样描述的话,很容易出现环节不对应,教学流程主线不好梳理清晰的问题。

误区五:环节设计并不围绕目标的实现

笔者这里收到的教案中,还存在这样的问题,看了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后,发现通过完成所有教学活动并不能得出教学目标已经实现的目的,甚至,在教学环节中,看不出哪个环节实现了哪些目标,哪些环节用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这也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

好了,以上是笔者归纳的教案写作常见误区,各位老师中了几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