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第四版前言
一、
1999年我主编的《管理学:现代的观点》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已经20年了,20年间一共出了三版,发行了10数万册,受到广泛的认可与好评。这些年来,许多学校和企业高管培训机构都把本教材作为管理学课程的教材,还有许多学校把此教材作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教材。其实2002年本书就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之后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学习这本教材,我于2002年主编了该书的学生用书。5年后,自己对管理学的有了新理解,同时作为向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献礼,2004年时我对教材作了重大修改,出版了本书的第二版,第二版出版之后,还是受到学界与广大读者的欢迎。2007年,我主持并以本教材为主要授课内容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管理学》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本书第二版出版之后直至2013年,大概用了9年的时间,时间不可谓不长。其实并不是我之懒散,而是2003年起我开始承担组建和领导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的工作,同时作为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带头人负有承继老师苏东水教授等学术事业的重任,所以工作重心全部放在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创新研究、队伍组建,学生培养等方面,加上自己还需要承担各类国家、省部政府和企业的研究课题,于是对管理学以及对本书的关心就少了。因为重心已经到了产业经济学科,自己先要投入时间与精力在此专业,我先是主编了“21世纪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用书-----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其中我主编的《产业经济学》于2005年出版了第一版现代厨房管理教案范文,此教材独树一帜,影响甚广,至今早已出了三版,期间我承担了研究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社会基金重点项目、研究现代产业体系的国家社会基金重大项目,出版了多部产业经济方面的学术著作,并先后获奖。所有的努力得到了回报,2007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我们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科再次获得国家重点学科称号。
我对管理学还是放不下的,其实这些年一直在看管理学的文献,也一直承担一些企业委托的管理实践课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从2002年开始应浙江省物产集团委托要求与之合作,从为集团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开始、一起进行商业模式设计、开展管理模式创新等差不多合作了十年。十年间浙江物产集团在董事长及其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实施了战略转型,推动了创新发展,使物产集团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规模效应不断提升,并于2011年成为浙江省第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为此我很有成就感,因为这是我与许多学生人生中一次十分重要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我本人对管理的现实有了新认识,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有了新的理解。为此,就有了对此教材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想法,也就有了此书的第三版。
本书2013年第三版出版发行至今已经七年多了,时间过得很快。这期间出版社的先生们虽然多次客气地催促我可否出个新版,我也觉得是到了要好好修改的时间点,但由于自己这些年始终被产业发展与创新方面的研究,为每年比较繁重的课程而努力,为博士后、博士生、DBA、EMBA以及MBA学生指导培养事务所困扰,还是没有把此事真正排上计划日程,于是一拖再拖。回想起来,这七年间,无论是全球经济、中国发展、地缘政治、科学技术、产业发展、企业管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应对不暇。这些事件无疑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在这样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我与我的团队积极思考,努力研究,先后出版了“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系列著作五卷,主编出版了“中国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5年起至今的五卷,以及出版“中国产业新体系、新模式、新动能研究”系列三本著作。自己也从“50后”变成了“60后”,进入了该退休而未退休的状态,精力、身体、思维活力等等都不比年轻,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
第四版的修订工作源于2020年春节之后。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突发性疫情,从武汉开始逐步扩散与蔓延至全国,由于此病毒的未知性以及人感染人的确定,就像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此病毒既未知但又人传染人,这就导致了如何有效地把染病及潜在染病的人与正常的人群隔离,阻断交叉传染,同时迅速对染病的人进行有效治疗并探索对此病新的有效治疗方案,并对潜在染病的人及早诊断和隔离,才是本次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关键与基本逻辑。为此就需要每个人进行病毒防护,并尽量减少人与人的接触,于是不聚集少活动,少坐公共交通,少去公共场所购物聚会,少外出吃饭旅行,暂时不工作,企事业停工停产,在家隔离、在医院治疗与隔离等等就成为最佳选择。这样的抗疫逻辑,首先是对我国现有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巨大的考验,其次会打断人们正常的社会、经济、生产、消费等活动,增加社会成本导致经济下行和企业危机爆发,但这样的逻辑又是必须的。
正是这样的逻辑,从1月22日农历大年夜开始,我果断终止了除夕夜我们一家人与母亲、妹妹他们一起年夜饭过除夕的活动,同时终止了春节期间的探亲访友的活动,女儿从香港回来过年,结果也回不去只好与我们一起在上海开始了居家隔离,我称之为闭关。如此闭关也得吃饭,好在我们家甚为传统,年前还是囤积不少鱼肉米面,在家倒也安心,只是天天关心疫情变化,祈祷早日国泰民安。为了提高病毒抵抗力每日的营养摄入很重要,于是我自告奋勇承担烧饭工作,筹措饭菜品种调节营养结构,拾起多年前基本丢失的厨艺,为一家三口供应家常饭菜。有时高兴发些菜肴照片于朋友圈佐证自己的手艺,但学生们依然不太相信老师能够下得厨房。
居家多日,忽然觉得应该为疫情防治做些什么。1月30日居家看书,偶尔看见学校发展基金会设立复旦校友们捐赠抗疫基金的信息,我就急忙捐款也尽自己一点心意。随着居家隔离时间要求已经超过春节假期,假期延长后疫情也并未很快缓解,甚至防控要求日益严格,马路上已经没有车辆与行人,上海似乎是个空城。全国如此规模防控疫情,恐怕经济会受到影响,企业会受到影响,恐怕首先是中小服务业企业要出问题了。怎么办?自己应该可以写点东西分析一下提点建议,这既是一个学人对社会一点贡献,也是自己进入66岁时的一个小小记录。于是决定做两件事,一是密切关注抗击疫情进展,为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恢复经济减少损失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二是完成期间学校交代的指导学生论文,完成进行中的研究工作以及一些行政事务,同时抽空在家认真思考与完成本书的第四版修订工作。
2月1日开始工作,至今2个半月。仔细想来,我当初确定的两件事应该还是完成的不错。从2月2日的第一篇小文与其他15位管理学者共同在网络媒体发布开始至今,我写了有十多篇小文,先后在《解放日报》《文汇报》《社会科学报》《联合时报》《第一财经》《河北日报》《世界经济调研》等报刊第一时间发表文章,同时也在澎湃建立“疫线芮评”专栏,发表观点,有些则被《光明日报客户端》《人民网》《第一财经》《上观新闻》《界面》等等发表或转发。值得一提的有,2月5日我的文章《稳定服务业,就稳定了经济》先是在“澎湃”发表,然后被广泛传播成为“今日头条”的头条。2月25日,我的“稳增长谋未来,发展新基础产业正当时”写成。2月26日澎湃以“疫线芮评”为专栏发表此文,然后迅速被转发,光明日报、上观新闻、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转载或改写,影响较广。另有两篇文章“企业应对危机四大战略性对策”,“稳住服务业,就稳住了经济增长”,提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李文重先生,收录于《逆势突围----56位管理学家建言》一书。书很快于2月底出版,成为热点新书。3月7日,我完成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芮明杰工作室的年度任务之一,第一篇成果专报《刺激消费需求,上海经济增长才可靠》完成,发给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3月25日我写成“发展新基础产业的新思路新模式”一文,提出发展新基建的跨越模式与路径,随即交澎湃“疫线芮评”发表,后上观新闻、第一财经等进一步转载,我又修改后在其他报刊上发表,获得社会好评。
我的第二项任务其实也是在2月1日开始,首先是在2月28日前完成15位我指导的EMBA与MBA学生的论文指导,评阅后请其修改,修改后再评阅直至修改完成,有时这样的论文需要与学生反复多次,有的学生一直改到截止日,甚至还想拖延。其次审阅了2篇DBA学生的博士论文,1篇PHD学生的博士论文,他们的文章都要有十万字,看起来十分辛苦,我需要与他们讨论问题提修改意见,然后再看。第三,虽然抗疫期间,无法上课,但课程教案我还是要继续修改完善,以便一旦恢复上课就可以运用。第四是完成我的研究工作,其中重头就是个人完成了上海市教委智库项目《上海服务与上海制造协同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有4万字,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成果专报“高端服务与先进制造融合发展,推动上海经济新增长”,提交上海市政府。这段时间里,我同时参加了写作《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及对策》一书,完成“稳定服务业稳定经济的思路与对策”这一章,此书即将在4月底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
近几年来,管理学家们一直在讨论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是“做负责任的研究”即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不能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要有社会责任担当,应该为了解决现实中的管理实践问题进行研究现代厨房管理教案范文,并因此进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第二是“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即是否可以基于中国经济社会与企业发展的情景,进行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创新,形成足以影响全球管理学界的中国管理理论、模式与方法甚至是学科体系。本人深以为是,只是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不完全是管理学家们的职责,也是广大企业管理实践者的职责,只有两者的配合并在企业管理实践高水平成果的不断产出中才能得到验证。最近几年,我每年荣幸受邀参加上海市企业现代化管理创新成果评选工作,在那些优秀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展示中,已经看到了上海的企业管理者们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平台化、信息技术等在管理实践中的融合创新运用后的成果,深感有时管理实践已经走在管理理论研究的前列,管理学者需要与实践结合,更要向实践学习。
基于上述思考和以及文献阅读,感觉自己目前难以对新技术革命后企业管理实践有全面的把握,也不能很快对现有的各种管理新理论新方法加以整合,所以我决定不对第三版进行结构上的调整,也不对内容上进行大的改写。本书的修订目标是:考虑全书理论体系逻辑上的一致性,管理理论与方法应用上的启发性,内容与观点上的可推敲性与易理解性。要做到这些不容易,我并不期待本次修改能够完全做到,但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在闭关在家,可以不用十分急躁的做这件事。今天来看,本次修订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仔细阅读了全书的电子版内容,在文本上逐字逐句修改,修改了不少原来说的不太清楚或表达不够的词句,增加了一些重要的文句,删减了一些在我看来已经不适的段落与写的不好的段落文句,改写原来写的不够准确且与全书不太一致的部分,其中特别是第四篇的部分修改与改写较多。通过修改力图使全书文字流畅,有一致的风格。如此工作,需要每天细细的看文本不能着急,好在可以在电脑上进行阅读修改,效率比较过去提高很多。
2、本来想对书中每章后的案例进行调整,经仔细阅读后,觉得没有必要进行调整,虽然个别案例不那么时效,但其隐含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还是与内容一致。所以特别提醒读者,千万不要认为此案例不时效不网红就不去研读,本书是管理学科中最为基础课程教材,主要对管理的一般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的阐述,要紧的是掌握管理的原理与方法,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涯奠定管理方面的知识基础。
3、一直在想本书的副标题“现代的观点”怎么办。20年前“现代的观点”到今天还能是“现代的观点”吗?今天就一定有“现代的观点”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这次修订工作,我需要在书的文本中进行审视。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管理学的现代进展,2018年下半年我写了“人本管理新论”的基本论纲,并在小范围进行了演讲。2019年9月我去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参加“中国管理50人”年度闭门讨论会,会议主题是“巨变中的中国管理”,我应邀在大会上做了主题演讲“未来的管理”,都受到了欢迎与鼓励。虽然自己觉得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思考与研究,但为了让读者了解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以及可能给管理实践与理论方法带来的冲击,我把此演讲稿敷衍成文作为本书附录以飨读者,作为现代的观点之个人的表达。
21世纪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时下已经可以看到经济逆全球化的一些表征,新一轮技术革命导致产业革命的方面,地缘政治新变化的可能,数据信息成为了生产配置极为重要的资源,智能革命对人本身的进一步替代等等的变革趋向,这些都可能导致管理实践及管理理论未来的重大变革。但不管怎样变革,我以为管理学所揭示管理基本规律在现在至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在管理实践中始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学习管理理论与方法很重要,因为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如何结合组织特定情景运用管理规律与方法进行管理实践创新。
芮明杰
2020.04.15于家中
一定能达到德艺双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