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创作谈

2019-06-26 05:0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南京抗战纪念馆雕像_衡阳抗战纪念城需要门票吗_北京电视台各界纪念全民族抗战77周年

逃难系列(雕塑)

吴为山

家破人亡(雕塑)

北京电视台各界纪念全民族抗战77周年_南京抗战纪念馆雕像_衡阳抗战纪念城需要门票吗

吴为山

去年12月9日,我创作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许多观众驻足于这组凝聚着民族苦难记忆的雕塑前,静默、轻语,甚而深情抚摸受难者的塑像,我作为作者、也作为观众,深切感受到缕缕哀思弥散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

此情此景,不禁让我回忆起创作这组雕塑的日日夜夜。我接受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设计大型组雕,是在2005年12月15日,是“南京大屠杀”祭日——12月13日的两天后。时值寒冬,北风凛冽,我的心情沉重,时间仿佛回到1937年那血雨腥风的岁月……

1987年台湾公告打狗领事馆为二级古迹,之后并辟为高雄史迹文物馆,陈列有关打狗开拓及近代史之文献、凤山县旧城模型、历史图照等历史发展重要文物资料。以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与雕塑、蜡像、场景及影视等多种展示手段相结合,系统地再现鲁迅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和思想内容。运用艺术语言表达历史曾经有过的繁华,诉说古老的故事,感悟古人的精巧工艺和独特匠心,把沧桑的历史感与神韵的现代形式形成进行强烈对比,使每一段历史进行再现,承载不同色彩带给我们的韵味,这是我想表达出来并呈现给大家的。

如此重大的题材,如此重要的地点,如此悲壮的场馆,雕何?塑何?雕塑者何为?!

南京抗战纪念馆雕像_衡阳抗战纪念城需要门票吗_北京电视台各界纪念全民族抗战77周年

当刻铸历史,呼唤和平!

最终确立的纪念雕塑是与历史对应的四个篇章:以体量、形态、张力产生的悲怆主题“家破人亡”;各具神态、体态、动态的“逃难”群雕;由大地发出的吼声——颤抖之手直指苍天的“冤魂呐喊”;最后是“胜利之墙”。

我的创作初衷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核心是“遇难、纪念”。它的第一主题应当是“家破人亡”的悲惨记忆——十余米高的主题雕塑,表现了被凌辱的、悲痛至极的母亲,她无力地用双手托着蒙难的儿子,麻木地向着苍天呼号,屈辱而不屈。她是千千万万受难家庭的代表,是蒙难的祖国母亲之象征。雕像造型似大写的“人”,嶙峋而沧桑的身躯在视觉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让观众在震撼中缓缓移步,走向纪念馆的大门。长长的路当成为观众凝思与纯化心灵的路程,所以该雕塑的创作手法采用“大写意”,让母体成为山河、成为巨石。母亲双脚赤足于大地,痉挛欲绝,那已永不再生的儿子化为了山脉。而今落成后的这尊标志性雕塑,让过往的行人望而生悲,让走近的观众如临巨岩,产生强烈的压抑感。

“逃难”主题雕塑共有10组21个人物,人物尺寸近乎真人,他们中有妇女、儿童、老人,有知识分子、普通市民、僧人等。最令人悲悯的,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常志强的母亲将最后一滴奶喂给婴儿,母子冷凝,结成永不融化的冰;最能勾起回忆的,是以儿子搀扶80岁母亲逃难的历史照片为原型的创作;最令人惊恐的,是那被日军强奸的少女为一洗清白而投井自尽;最引人沉思的,是僧人为死者合上含冤的双目……21个人物,虚实错落形成悲烈的曲线。通过这些典型人物的塑造,这段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灾难的惨烈场景得以再现,警示世人不能忘记历史。

“冤魂呐喊”以劈开的山形寓意破碎的祖国河山,其豁口便自然成了纪念馆的门道。它虚拟城门,暗示是逃难之门、死亡之门。左侧的三角形直指苍穹,以特写的手法塑造了呐喊的冤魂。右侧的三角形顺势而卧,以浮雕表现了平民被屠戮的场面。它拔地而起,斜插云霄,是冤屈的呼号,也是正义的吼声,以三角形的视觉冲击紧连大地,撼人心魂。

南京抗战纪念馆雕像_衡阳抗战纪念城需要门票吗_北京电视台各界纪念全民族抗战77周年

“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均以天地为展示空间。室外雕塑最为重视的是借助于天地之势造型,以精神表达生发张力,依托于象征性而激发人们的联想。主题性、历史性雕塑还应通过其体与量的相对关系展现其厚重与深刻。“冤魂呐喊”,将人间的苦难诉诸上苍,两个12米、7米的三角形体块将观众陷于其间,压抑狭窄的“逃难之门”为观众与“逃难者”连起了同一的情感通道。

三组雕塑互为相关,为纪念馆拉开了悲情历史的序幕南京抗战纪念馆雕像,由此而入馆开启展程。

走出纪念馆,是和平公园,但见绿洲一片,在出口处长140米、高8米的墙上,我以“胜利”为主题作浮雕墙。浮雕以“V”形为基本构成,主题内容分别为“黄河咆哮——冒着敌人炮火前进”“长江滔滔——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在“V”形的结点处,塑造了一位吹响胜利军号的中国军人南京抗战纪念馆雕像,脚踏侵略者的钢盔和折断的指挥刀,采用中国古代雕塑的象征主义手法表现了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也象征着让战争远离人间。该浮雕墙采用现代设计的构成手法,借助三角形“V”字的大小对比透视,形成气势恢弘的大场面。“胜利”的主题与“和平公园”主题相辅相成。放射状的浮雕有力地表现了胜利的精神状态,它仿佛拥抱和平的双翼,为一部悲烈、沉郁的史诗,在结尾处找到了舒展而光明的警句。

在具体塑造中,我将刀砍、棒击、棍敲与手塑等方法并用,其雕痕已显心灵伤痕,是民族苦难记忆,是日本军国主义暴行的罪证记录。塑造中的悲与愤产生速度与力量,我在《辛德勒的名单》的主题音乐的回响中完成每一个形象……38度高温酷暑的露天劳作,深夜连续10多个小时的创作,将艺术的情感和民族情感、人类情感相融,并融入作品之中。

如今,在展览上,在凝聚民族历史苦难的雕像前,在人民群众深切的目光中,我感到语言是多余的,我满怀对人类和平的美好祈愿,郑重诵读起我在创作时写下的诗句,这首诗也已镌刻在青铜的雕塑上:

衡阳抗战纪念城需要门票吗_南京抗战纪念馆雕像_北京电视台各界纪念全民族抗战77周年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

我以颤抖的手抚摩那三十万亡灵的冤魂

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

我祈求

我期盼

古老民族的觉醒

——精神的崛起!!!

(吴为山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11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