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孙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辨析的四个认识误区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应辨析的四个认识误区
孙芳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教授本文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年第2期
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
2019年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特等奖获得者孙芳教授的获奖作品↓↓↓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也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复杂的场域与变动的时域,新旧叠加的使命与担当,导致了新时代爱国主义认知和践行过程中的困惑与误解,尤其体现为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与相等同、将爱国情感与爱国行为相割裂、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相对立、将爱祖国与爱国家相分离四个方面。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变应变、立破并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经济全球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爱国主义以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精神底色历经沧桑巨变,在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展现出不同的使命和主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交互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显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担当。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域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场域为时代坐标,是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承继和发展。它既彰显中国气派又糅合人类情怀,既体现政治意识形态又融贯民族文化传统,向世人表明中国将以怎样的精神气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复杂的场域与变动的时域,面对伟大而艰巨的使命任务,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认知和践行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误解,需要我们明辨是非、走出误区、排除干扰。
误区一:将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等同
狭隘民族主义由片面民族主义演化而来,是民族主义的一种极端表现。从特朗普所宣扬的“美国第一”,到巴黎圣母院大火中“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的所谓“点赞”,再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制造“政治病毒”、煽动意识形态冲突,我们不难发现狭隘民族主义的身影。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及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当口,狭隘民族主义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得以呈现,时隐时现、时弱时强,干扰着人们的爱国主义认知与践行。辨析狭隘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厘清它们之间的界限,有助于沉淀与拓展我们的国际观与世界观。
民族主义从产生至现在已有数百年,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探索了民族主义的意蕴。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恩斯这样解读民族主义:第一,它是一种历史的进程,是打造民族国家联合体的支撑内容和力量;第二,它是一种理论,是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理念、原则和价值观念的体系;第三,它包含着政治意蕴,体现为政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第四,它是一种情感表达,体现为国民对国家有着超越其他的忠诚度。[2]英国思想家赛亚·伯林则概括了民族主义的四大特征:其一,坚信归属一个民族的压倒一切的要求;其二,构成一个民族所有成员的有机关系;其三,我们的价值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是我们自己的;其四,在诸多争夺权威或忠诚的竞争者中,民族的诉求是至高无上的。[3]英国史学家阿克顿认为:“真正的爱国主义,即自私向奉献的发展,其显著标志在于它是政治生活的产物。种族所引起的义务感并不完全脱离它的自私和本能的基础;而对祖国的爱,如同婚姻之爱,既有特质基础也有道德基础。”[4]也有学者指出:“爱国主义是情感上的热爱,而民族主义是一种行为上的忠诚;前者是把情感寄托在道德的个人行为上,而后者是把忠诚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组织力量。”[5]民族主义坚持民族本位,民族利益至上;爱国主义是对“以保障全体公民平等与自由权限为本位的政治体制乃至生活方式的热爱之情”[6],它以国家为本位,相对民族主义来讲,是一种理性之爱。
从这些阐释中可以看出,民族主义是一种运动、一种纲领,也是一种情绪、一种理想,更是一种观念、一种原则,它以认同民族国家理念、忠诚民族群体、追求民族利益为旨归。民族主义有对内、对外两个维度:对内通过对本民族伦理、道德的维护以及认同,培育民族成员深厚的民族情感,塑造独特的民族性格,增强民族成员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提升对本民族的热爱、忠诚与奉献;对外则表现为以整个国家为主体,谋求国家独立、民族平等和国民尊严,抵御外侮,反抗外来势力干涉。从世界近现代史来看,在由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容易重合;而在由多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中,民族关系相对复杂,即便各民族彼此的认同强烈、情感深厚,民族主义也不能等同于爱国主义,需要正确认识本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狭隘民族主义将民族主义奉行的民族利益至上发挥到极致,执着于坚持民族性为最高和唯一原则,用激情支配的心理状态激发大众爱憎、造就大众理想,表现出封闭狭隘、排他专横的特征,甚至有侵略与奴役他人的倾向。“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7]这种区别就在于对待“他者”的态度。就狭隘民族主义而言,“如果不与‘他者’相联,就不存在‘我们’,不存在集体认同;而且,只有对‘他者’的贬义才可以带来集团内的积极的自我想象。”[8]在这种区别性关切的作用下,不仅对内处于开放状态、对外处于闭合状态,而且“整个民族可以实行一整套最恶毒的利己主义计划,而一点也意识不到他们在道义上的堕落”[9]。爱国主义在对祖国和同胞认同与关切的同时,并不排斥否定 “他者”教案范文 对外汉语,而且还容许对其他国家及同胞的关爱,在平和且宽容的爱国主义视域中,对“他者”是开放包容的,而不是闭关自守的;本国人民可以热爱自己的祖国,别国人民同样也可以热爱他们的祖国,两者并不冲突对抗,并不视他国为异己,视别国为敌人。
当今世界,各国间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与互鉴已是常态,既没有所谓纯净单一的“民族国家”,也不存在孤立于世而能独荣的国家。将狭隘民族主义等同于爱国主义,以利己思想煽动挑拨民族情绪和关系,对世界和平发展无疑是一种破坏。当前,伴随着中国的繁荣发展和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一些国外敌对势力不断以狭隘民族主义制造事端,威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么明里排斥倾轧、污名贬损,要么暗里挑唆煽动、推波助澜,妄图在不同民族之间蓄意制造隔阂和分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10]而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爱国主义的内生动力。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克服了民族与国家的抽象对立,保持了国家利益和各民族利益的内在一致,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坚持“五个认同”的理念指引下,形成了国家盛衰和民族荣辱息息相关的价值共识和强大合力,正向着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社会正义、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误区二:将爱国情感与爱国行为相割裂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11]从表面上看,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是个体对于祖国本能产生的深厚依存感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有一颗爱国的拳拳之心就够了。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但绝对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它不是飘浮于空中的楼阁,而是具体地体现在每个人的行动上,切实融入每个人的奋斗历程中。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会说自己是不爱国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爱国的行为。在一些突发事件和群体灾难面前,我们可以看到,有的人以身许国,也有的人精致利己;有的人力挽狂澜,也有的人落井下石;有的人舍生取义,也有的人见利忘义;有的人逆向而行,也有的人尸位素餐——可见爱国情感与爱国行为并不一致。真正的爱国主义以“情”为始,以“志”为承,以“行”为终,即在厚植爱国之情中夯实强国之志,以强国之志推动报国之行,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认识、强化爱国主义情感、升华爱国主义意志,真正达到以知促行、以行强知的知行合一。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须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完整统一起来。这不仅仅是爱国主义的题中之义,更是因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近年来,西方保守主义、单边主义势力抬头,“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暗流涌动。历史与现实都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势力有着根深蒂固的零和博弈思维,总想给自己找一个敌人,实在找不到就“塑造”一个出来。在他们看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恰好是他们的“理想敌人”。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12]
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需要中国人民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爱国意志转化为直面风险挑战的报国之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3]。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团结一致、排除万难,才能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到底。脱离言行一致的轨道,只唱爱国高调,不求爱国之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能是无果之花。
中国自古就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的古训。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每一位时代新人必须承担的重任。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是新时代报国之行的深刻体现。敢于担当,就要勇于破除精致的利己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以巧妙的方式和隐蔽的手法将利己主义精致地加以包装,将“只爱己”的私利藏匿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公利之下,用貌似爱国主义的情感代替实则全无的所谓爱国行动,说着义薄云天的言辞,却行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勾当。精致的利己主义不懂得离开了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从来就没有一个人的 “桃花源”,“一切视探索尝试为畏途、一切把负重前行当吃亏、一切‘躲进小楼成一统’逃避责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都是成不了事的,也是难以真正获得人生快乐的”[14]。行有大德,沧海横流方显爱国本色。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林鸿:《饮酒》)真正的爱国,始于真情、贵于恒心、重于力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压力下,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守望相助。在这场战役中,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每个中国人都是“一块砖”“一片瓦”。一批又一批医生、护士、建筑工人、志愿者等,以逆行之举在非常时期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护住了我们的生命与健康,成就了自己的家国情怀。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呼唤伟大担当,伟大担当成就伟大事业。不管多么宏大的国,还原到最小单元,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在近14亿人口的当代中国,每个中国人的爱国之举汇集在一起,便是奋进新时代的强劲而炽烈的“硬核力量”。
误区三: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相对立
肇始于16世纪、迅猛发展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全球化,从最初的经贸领域的影响,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入,开启了人类“地球村”或“世界村”的时代。有些人据此发出慨叹:全球化时代到来后,还有必要讲爱国主义吗?人类应该成为“大爱无疆”的地球村“村民”,而不是爱憎分明的民族国家的“国民”。这听上去充满博爱与温情的言辞,极具迷惑性,容易使人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忠诚感产生困惑。
毋庸置疑,经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15]。这种全球普遍交往的深化,使各国经济主权、独立性面临严峻考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各民族国家的主权,冲击和淡化了爱国主义。可我们能不能因此说全球化时代不需要爱国主义呢?显然不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既要看到爱国主义受到冲击的必然性,也要看到需要爱国主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民族的历史终将转向世界的历史,人类走向真正的统一,民族国家将消亡,当今时代的全球化已经体现出这种历史大势。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而宏大的历史过程,而且如何消亡,现在还很难给出具体的描绘。而现实中的全球化,是由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是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的,是以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为前提的,是倾轧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全球化。而且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也存在各种基于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和斗争。
不再意淫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