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清时期的秀才、举人、进士对应的现代学历
明清时期的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学历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清朝一个县有多少秀才,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明朝和清朝是中国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都是中国走下坡路的时候,有什么理由值得全力以赴去“粉”两个没落的封建专制的王朝呢。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封建社会,文盲特别的多。看电视时,经常会出现一个镜头:一群人围着告示,然后再由一人大声的朗读出来。因为很多人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更不要说去读书了。
只有一些家境还不错的,才会让孩子去读书。毕竟,科举制经过长期发展,在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概念。现代社会去学校念书,都是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级一级的读下来。
图1 古代科举考试图解
这边厢顾婉带着黛玉回到林府,先打发顾嬷嬷去瞧瞧林谦,又让丫头们去厨房看看午饭是否做好,自己则跟黛玉、刘嬷嬷、谢嬷嬷在花厅内说话。祠堂文化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因贾母想让黛玉陪着自己过完这个生辰,早在八月初一便派了心腹赖大家的来到林府,说了一通贾母心疼孙女思念孙女的话,顾婉无奈,只好帮林黛玉收拾好行装,将之前就准备好的礼单交给黛玉收好,又特意吩咐四个丫头、刘嬷嬷跟谢嬷嬷必须紧跟着黛玉,才让黛玉上马车跟着赖大家的前往荣国府。
中秋会饼每会63块,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因此,莆田以一连串令人叹服的进士、举人、秀才,刷爆了古代科举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进士第一乡。清科举时代一直办私塾读四书。
学生入学年龄一般都是六七岁,开学时,学生们首先要对着孔子画像和老师磕头,行拜师礼。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入学先进行启蒙教育,教材一般都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即所谓的“三百千”。
图2 三字经 古籍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教材的选用上,《四书》《五经》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学校的标准教材,还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样的蒙学读物,甚至《昭明文选》这样的文选教材也是将识字、读写教育与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等融合在一起的,直至明清时代。贵州的私塾和全国私塾一样,是一种启蒙性质的教育,除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外,还读《四书》、《五经》,塾师多是秀才出身,史称:。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教材的选用上,《四书》《五经》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学校的尺度教材,另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样的蒙学读物,甚至《昭明文选》这样的文选教材也是将识字、读写教育与伦理道德、政治思想等融合在一起的,直至明清时代。
考中童生后,再去参加院试,考中的才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院试是由各省主持的考试。
受一些戏曲、电视的影响,一提起秀才,很多人都感觉没本事,更是用穷秀才、酸秀才来揶揄。《武林外传》中,就有个吕秀才,说话文绉绉的。因为没有考中功名,经常成为大家嘲笑的对象。
图3 吕轻侯(吕秀才)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人物,饰演者喻恩泰
那么,秀才真的有那么不堪吗?如果放到今天,秀才大概是个什么学历呢?
因为秀才是由每个省选出,所以就有人认为,秀才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普通本科生,也有人认为是重点本科生。还有种观点认为,清朝后期每年约录取2万名秀才,而全国约有40-50万秀才。每年录取的秀才约占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国每年录取博士7.5万人约占人口的1/20000。因此,有人认为,秀才相当于现在的博士。
虽然都是选拔人才的方式,古代的科举和现在的高考还是由很大的区别的。因为如果考中秀才,往往还伴随着一些政治权利。如秀才见到官员可以不用下跪,可以免役,不用交公粮,可以用奴婢,可以免刑等等。这些都是现在的高考生所不具备的。
图4 唐寅(1470年-1524年),即唐伯虎
考中秀才后,还不能做官。接下来,还要继续考,由各地的秀才,统一到各省城参加考试,称之为乡试。一般在秋季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考中的被称作举人,第一名被称作解元。解元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唐伯虎了。
乡试每三年一次,全国每次录取的举人也就一千多人,每个省根据指标分配名额。文化落后的省份,录取50人左右。文化发达的地区,录取100人左右。这个成绩放到现在,大概都能上北大、清华了清朝一个县有多少秀才,此外,举人还可以享受国家补贴。
考中举人,就可以做官了,但是一般都是一些县令、县丞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很多人不甘心,还会继续往上考。如果以后想做大官,一看学历是举人,会影响仕途的。当然了,举人最后能当上大官的也有,最具代表的就是明朝的海瑞和清朝的曾国藩,但是比较少。
乡试结束之后,全国各地的举人,要去京城参加全国性的会试,一般在第二年的春天举行,所以,又称为“春闱”。考中的被称为“贡士”,第一名成为会元。
图5 清代举人官职牌
会试结束之后,再由贡士参加殿试,由皇帝做主考官。殿试只用来排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进士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被称之为:连中三元。这是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但是实操太难了。整个明朝近三百年间,才两三人而已。
进士,被称为天子门生。大多数人,会留在京城获得官职,这属于中央政府的属官。而外放的进士,到地方也能做做县令或县丞。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他并不是官职,一般的按照明朝规矩,进士初任的官职在七品左右,也就是一个县令的样子.但是进士的地位很高,进士在日后的升迁中,要比其他途径进入仕途的人要顺利得多。我们还影印了3部个人著述(纳入《柳州乡贤著述影印丛刊》系列):一是前面提到清人王拯的《龙壁山房文集》、明代张翀(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初授刑部云南司主事,官至兵部、刑部右侍郎,万历间追赠尚书)的《鹤楼集》,以及王启元(马平县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的《清署经谈》。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图6 明代科举考试
虽然在美国要多要求一个gre或者gmat成绩作为入学标准,但是一般英国录取的学生比例要远低于美国录取的学生,这是因为英国给了导师做选择的余地,今年我所在学院有100多份合格的申请,但是只有不到10人进入到博士学习阶段,也就是说只有这些人有导师愿意接收。我认识几个有关系的研究生,有的人的关系就是他的导师.没关系的,导师没资历或者不理会他们的也一样可以去华为撒,那个公司据说只要是有学历都要,去了再选的.我们学校类似专业的博士硕士,找不到别的工作就去那里.汗.不知道别处是不是这样,反正我毕业的上一级是这样的.。例如,进士科考试,每年应试的人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
84 徐賢修,浙江永嘉(現溫州永嘉縣)人,國立清華大學畢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渡大學工程科學系系主任,臺灣清華大學校長,主管臺灣的“國家科學委員會”,1979—1989年任“工業研究院”董事長,建議設立了臺灣新竹科學工業園。72 徐立之,浙江杭州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擔任國際人類基因組織會長壹職,香港大學校長。81 沈申甫 浙江吳興人,國際著名塑模專家,國康乃爾大學教授,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 ,中央研究院院士,航空航天、流體力學領域成就卓著,馳名國際,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
污陷别人是要追究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