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草原文明的守望者

2019-05-23 22:1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原创: 魏坚 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自200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抢救性发掘以来,高陵陆续取得了不少考古成果,当地政府也正在进行保护工程,筹建曹操高陵博物馆。真正由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的田野考古,是从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殷墟的首次发掘开始的。2017年度发掘成果通报会发布称,本次发掘共发现文物3万余件,直接与张献忠大西国相关的文物上千件,堪称世界级的考古大发现。

元上都位于广袤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元末,元上都在战火中化为灰烬。魏坚先生从1992年开始主持元上都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于2008年出版了专著《元上都》,元上都的历史得以明晰,并于2012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考古网:魏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考古网的采访。我们都知道,做城市考古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出成果周期长,是什么机缘使您开始下决心进行元上都的工作,并且一直坚持了十多年?

魏坚:套用一句现在特别流行的话——“生活不止有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元上都对我来说就是诗与远方。最开始接触元上都是因为接到盗墓举报。那是1992年7月,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羊群庙发生了盗墓事件,我作为内蒙古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厅和公安厅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的一员,就和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苏俊处长一行,在正蓝旗旗委副书记甘珠尔的陪同下,来到了水清草美的锡林郭勒草原。虽然我也是内蒙古人,但那是我第一次到真正的草原深处来,内心完全被元上都遗址雄浑壮美的景色所吸引。当时正值盛夏时节,起伏的丘陵草原、清澈弯曲的河流、烂漫的遍野鲜花、悠闲散漫的牛羊、热情好客的基层干部和牧民,无不让我留连忘返。特别是元上都蕴藏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吸引着我去了解她,所以从那时候起到2008年完成考古专著《元上都》的16年间,我的考古研究再没有离开金莲川上的元上都,直至今天,我的心也再没有离开锡林郭勒草原。

2004年于元上都金莲川草原

中国考古网:您在元上都进行了十多年的考古发掘,您是如何安排发掘和研究的?

魏坚:在我们准备对元上都进行考古工作的初始,就有了明确的思路。发掘前首先进行详细、系统地测绘及调查;其次是在逐年的调查和发掘过程中根据以往的发现和新的认识,不断调整发掘的对象,扩大调查的区域;本着多学科合作、深度发掘遗址信息的研究思路,同时邀请体质人类学、冶金考古、环境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参与到研究中来。具体说来,我们对元上都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从1992年到1994年用了3年时间。主要做了元上都遗址的调查、测绘和城区周围祭祀遗址和墓葬的调查、清理工作。其中,1992年羊群庙元代祭祀遗址的发掘与确认,让我们认识到了它与元上都的密切关系和元上都考古研究的重要性。

之后两年我们对城址和四关进行了测绘和小范围的调查清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初步了解了城址的布局和城区墓葬的分布规律,并逐渐掌握了在草原地区进行古城遗址考古的基本要领,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发掘清理阶段,从1995年到2000年用了6年时间。首先,我们对元上都宫城主要建筑基址、皇城角台、外城城门、南关部分遗址和城区周围被盗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获得了大批最新的考古资料;在此基础上,又完成了对元上都遗址城区及其周围地区祭祀遗址和墓地的航空遥感勘测。

其次,在逐步扩大调查研究范围的前提下,我们基本摸清了元上都周边正镶白旗、镶黄旗和锡林浩特市等地元代墓葬的分布情况,并清理了部分严重被盗的墓葬,得到了一批可资对比研究的珍贵资料。其中,在正镶白旗元代墓地出土的罟罟冠,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元代普通妇女的冠饰真容。

第三阶段是遗址保护和资料整理阶段,从2001年至2008年初用了7年时间。配合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部署,我们划定了元上都遗址和金莲川草原的重点保护范围,并建立了保护围栏。

随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保护性清理修复了350余米皇城东墙,并部分清理和修复了皇城南门瓮城;同时,对考古调查、测绘、清理发掘和保护修复所获资料,进行了科学细致的系统整理研究,直至2008年完成上、下两册的《元上都》考古报告。

2010年在闪电河

中国考古网:您能介绍下元上都遗址的概况吗?

魏坚: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河镇东北20公里处,地处滦河上游闪电河北岸水草丰美的金莲川草原上,它北依龙岗,南临滦河。元上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在1358年被红巾军攻破后,宫阙尽焚,现在经过我们多年的发掘和研究,已经基本上廓清了元上都遗址的形制。

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平遥城墙平面呈方形,墙顶外筑2米高的垛口墙,内砌女儿墙,墙身素土夯实,外包青砖。附录b 谢 谢 表9.2.3检验批抽检锚固钢筋样本最小容量 图5.2.4 直槎处拉结钢筋示意图 当采用一顺一丁组砌时,七分头的顺面方向依次砌顺砖,丁面方向依次砌丁砖 砖墙的丁字接头处,应分皮相互砌通,内角相交处的竖缝应错开1/4砖长,并在横墙端头处加砌七分头砖 砖墙的十字接头处,应分皮相互砌通,立角处的竖缝相互错开1/4砖长 15 15 用于自承重墙 孔的圆角半径应 不小20 mm 25 30 ≤ 47 用于承重墙 砌块 10 10 用于自承重墙 孔的长度与宽度比小于2 15 15 ≤ 35 用于承重墙 含孔砖 其它要求 最小肋厚 (mm) 最小外壁 (mm) 孔洞率 (%) 块体材料类型及用途 砖干燥收缩值 mm/m * *。

整个孔庙的建筑群以中轴 线贯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共有九进院落,前有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御碑亭,从大圣门起,建筑分成三路:中路为大成 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及两庑,分别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场所。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及阁前的转轮殿和慈氏阁及阁后建筑。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

元上都作为元王朝的重要都城,它的军事防御体系十分完备,在城外四周的山头上,一般都建有预警的烽火台。外城墙外四周挖有宽约26米的护城河,并筑有石堤护坡,以防坍塌。皇城的墙体外侧用石块筑有凸出于墙体的24个梯形马面。

元上都还有范围十分广大的四关,每一个关厢地带都和上都城址一般大小。东西两关的街道纵横交错,既有前店后院式的临街店铺,也有规模较大的几进式高宅大院。北关则是行殿和兵营所在,我们考古调查发现了成排的营房建筑遗址。在南关明德门外的发掘中,还曾经揭露了东西相连的酒肆和客栈的遗址。

元上都是蒙古族掌握政权之后建立的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国都城,是与大都并列的北控大漠,南屏燕蓟,连接欧亚大陆各国的重要枢纽。它的总体布局反映出多元开放、草原气息浓厚的个性,既具备了中原城市的传统模式,又明显地体现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色。

元上都遗址全景 西北-东南(1997年)

这些铜镜大多是发掘品,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出土单位、出土部位、出土状态和共生物品,有助于我们从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的角度,研究铜镜的年代、功能、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社会概况。由于史记记载较少,有关此汤池的诸多疑问(如:台阶下的百坑以及石隔墙的用途) ,还有待于考古专家进一步的探讨和论证。对此,国家文物局根据地方文物部门和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确定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重要文物共64件(组),名单如下: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新石器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陶鹰鼎商代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戊铜鼎商代中国历史博物馆利簋西周中国历史博物馆大盂鼎西周中国历史博物馆虢季子白盘西周中国历史博物馆凤冠明代中国历史博物馆嵌绿松石象牙杯商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晋侯苏钟(一套14件)西周上海博物馆大克鼎西周上海博物馆太保鼎西周天津艺术博物馆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新石器时代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出土陶灶新石器时代浙江省博物馆良渚出土玉琮王新石器时代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水晶杯战国杭州市博物馆淅川出土铜禁春秋河南博物院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春秋河南博物院齐王墓青铜方镜汉代山东省淄博博物馆铸客大铜鼎战国安徽省博物馆朱然墓出土漆木屐三国马鞍山市博物馆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三国马鞍山市博物馆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北魏大同市博物馆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北齐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涅。

魏坚:近20年来,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在元上都城址周围及较远的旗县已经发现了10多处埋葬较为集中的元代墓地,这些墓地明显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处城郊以砧子山和卧牛石墓地为代表的汉人家族墓地,一类是以城郊和远离城区的草原深处的墓葬为代表的普通蒙古人的墓葬。我根据墓葬资料,结合史料,对上都地区的营造业、商业和手工业、畜牧业等做过一些简单的探讨。

我们推测开平城使用的大量营造的人力应该是来自中原汉地的汉人,而这些汉人的墓地仅见于元上都城区周围。由于元政府对商业采取鼓励的政策,这就促使很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商人和手工匠人在此长期居住,其中大多数应当是来自中原的汉人,也有来自阿拉伯、中亚和欧洲的色目人。在砧子山汉人家族墓地中发现过欧罗巴人种成分,虽然相关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我们可以推测砧子山墓地可能埋葬了来自各地甚至国外的在元上都从事商业或手工业的人群。

另外,元朝政府对上都等地的牧业生产也采取扶持发展的政策。上都及其周围地区很大范围之内都分别是属于元朝政府和诸王的牧地,而埋葬于上都城区周围和更远处的从事放牧射猎生活的蒙古人,当是属于不同层次的机构管辖、身份亦有所不同的牧民。从埋葬的规格和随葬品的差别来看,城区附近可能是为官府放牧的牧民,他们的生活境况要相对好一些,而在远郊可能为诸王放牧的怯怜口(私属人口)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境况就要差一些,时常需要赈济元上都遗址工作站

其次、我国的考古行为大多是抢救性发掘,就是我们造房子、建桥梁、挖井、打地基的时候,会发现古代的遗址和墓葬,这个时侯要由考古工作者对墓葬进行科学发掘,才能最大限度保存遗址、墓葬的内容。新揭晓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按年代早晚排序分别是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江苏兴化及东台蒋庄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和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满族的婚姻习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满族几千年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族文化的特点。

中国考古网:您多年主持元上都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您在研究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

南宋临安城的考古发掘几乎持续了30年时间,取得重大突破,城墙、太庙、御街、宫殿、三省六部、府学、临安府治、恭圣仁烈皇后宅遗址、白马庙等的发现和持续发掘,纠正了传世文献中的某些记载,如证实馒头山仍有宫殿建筑等,城市布局得以更加清晰的呈现,将研究推向可以利用考古实证的新阶段,④如董军从古籍文献、两宋绘画、南宋御街考古报告等展开复原,讨论了御街的总体轮廓、布局形式等问题。中国社科学者、文物考古专家、江苏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编著的《梁王城遗址发掘报告(史前卷上下)》作为邳州梁王城遗址发掘报告的第一卷,全面报道了此遗址史前时期的发掘和发现。在西南地区,四川大学素来是巴蜀文化研究的带头人,50多年来先后出版和发表了约450余种论著,巴蜀考古也获重大成果,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以成都“宝墩文化”命名的古城遗址发掘,三峡古人类遗址的发现,都凝聚了川大学人的心血,1999年川大师生对三峡李家坝原始人遗址的抢救性发掘,被评为该年度“十大考古发现”。

拿羊群庙祭祀遗址来说,我认为元代是在此祭天、祭祖的,如何得出这个认识呢?就是通过考古发掘及研究辅以历史文献的考证。羊群庙祭祀遗址位于元上都遗址西北的羊群庙奎树沟地区,这儿分布着较多的带有石雕像的建筑基址,排列于一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小山脚下。在公路西侧的4座较大型者,出有比真人略大的汉白玉雕像,另有砂岩质的石雕像和小型的基址多处,故当地俗称此地为“石人湾”。1992年一些不法的盗墓分子盗掘了此处,我们随即进行了考古发掘,清楚地看到了它的整体布局和具体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