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00774 史学理论与方法

2019-05-10 23:0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_社会历史理论_汽车设计:历史·实务·教育·理论

江苏教育学院编(高纲号 0789)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史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史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任务是揭示历史研究本身的矛盾运动,从理论上概括和总结历史研究中主观认识与客观历史这一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基本经验和方法,培养应考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知识,指导应考者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学习和研究历史,力求对历史作出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说明。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由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三大板块”构成,共分为绪论和九章正文。重点阐述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人类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动性;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研究的技术性方法和导向性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方法;新史学方法;历史的可知性和历史学的科学性;历史认识的形成及其层次结构;历史认识的检验和历史真理的求索。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对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了解。具体应达到如下几点要求:

1、了解并熟悉以下各部分内容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政 治理 论素 质是 思想 政治 工作 者一定要 具 备的思 想政 治观 点 、 正 基础 知识 主要是指 哲学、 经济理论 、 政 治理论 、 党 的建设和 历史等 确 的政治方 向和立场 、 扎 实的马克思 主义 基本理论 水平和认识能 力。中国传统"诗学"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与底蕴.自古代先秦时期的《尚书》、《周易》、"诸子百家"、"老庄哲学"、《乐书》、《乐论》、《乐记》、《诗大序》等,以及魏晋时期的《典论》、《文心雕龙》、《文赋》、《诗品》等,唐宋时期的《诗式》、《诗说》、《诗话》、《二十四诗品》、《瀛奎律髓》等,明清时期的《诗薮》、《曲律》、《原诗》等,一直到近现代的《饮冰室诗话》、《人间词话》,当代的《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诗学批评史》、《中国诗学思想史》、《中国词学批评史》等传统诗学理论,以其丰富性、复杂性、独特性不断证实中国传统文学及理论的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诗学基础上建立的"剧学",因有机地综合进大量赋学、词学、曲学的有关文学理论,故显得更有民族文化性、民间文学性与文艺实用性.自唐宋时期的《乐府杂录》、《碧鸡漫志》等,元明清时期的《录鬼簿》、《青楼集》、《南词叙录》、《曲论》、《曲藻》、《曲品》、《顾曲杂言》、《闲情偶寄》、《梨园原》、《艺概》等,以及近现代诸多古典文学戏曲理论家对古代文论、诗学、剧学理论的发掘、整理、研究而逐渐清晰而系统.尤其是王国维的《唐宋大曲考》、《宋元戏曲考》与吴梅的《顾曲麈谈》、《曲学通论》等理论著述,使之"剧学"日渐成熟并初步创建为一门独立的文学理论学科.。绪论:西方战争理论的奠基作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解读初版序说明作者自序第一卷第一篇 论战争的性质第一章什么是战争第二章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第三章军事天才第四章战争中的危险第五章战争中的劳累第六章战争中的情报第七章战争中的阻力第八章结束语第一篇主要论点综述第二篇 论战争理论第一章军事艺术的区分第二章关于战争理论第三章军事艺术或军事科学第四章方法主义第五章批判第六章关于史例第二篇主要论点综述第三篇 战略概论第一章战略第二章战略要素。

3、掌握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内涵、由来和指导原则。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一)课程内容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学习历史的意义和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以及《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

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和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以及《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提高对历史学专业和《史学概论》课程的理性认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的社会价值说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2、掌握: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及其相互关系;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特点。

第一章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一)课程内容

本章阐述了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的特点和局限;人性一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的特点和局限;唯物史观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克服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偏颇,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二)学习要求

2、主张精神、文化因素(包括人性、理性)决定论的唯心史观3、主张物质、精神因素随机组合的非决定论的多元折中主义史观4、主张生产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决定论的唯物史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首先,清醒研判当前的意识形态形势,高度重视、科学应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进一步坚定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必然性的认同。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天命-神学史观的特点及在古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人性一理性史观的特点及在近代史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人性一理性史观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2、掌握:人性-理性史观、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史观都不可能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的原因;如何克服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多元折中主义的偏颇,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方向。

3、熟练掌握:唯物史观怎样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为什么唯物史观在大多数国家都还没有居于主流地位;后现代主义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本质是什么。

第二章 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一)课程内容

光、画等多媒体技术,使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变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他们的情感已经理念化、抽象化了,能激动他们心灵的,是中国、人民、党、主义……等等这些大字眼。一来把时间限定于二战这个日本国家形态的拐点之地,二来则更为明确的以锁国(岛国心态之源)、国体(天皇核心的确立)、进而发展到大亚细亚主义、玉碎思想等方面阐述,尤其日本与朝鲜的关系、斯大林化(日本的社会主义阵营)、二战期间日本国民生活和心态转变、原子弹(幕后为美苏利益对日本的牺牲)等方面很有看点。

(二)学习要求

历史学理论与方法_汽车设计:历史·实务·教育·理论_社会历史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对唯物史观误解和曲解的主要表现,以及消除那些误解和曲解的理论依据;理解唯物史观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内涵,把握“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唯物史观阐释中的主要偏颇“见物不见人”;波普尔、马克斯·韦伯对唯物史观的诘难及其错误。

2、掌握: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史观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

3、熟练掌握:唯物史观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内涵。

第三章 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一)课程内容

规律、经验规律、科学规律和内涵及其根本区别;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内涵。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规律的内涵;理解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内涵及其根本区别;把握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以及普遍规律的内涵。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出现的背景及其内涵;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内涵及其根本区别。

但由于其丰富、充实的内涵,把个人感情与自然现象熔于一起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抽象和高度的概括,却使它远远超过了李煜自身情感的樊篱,而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由于他不能科学最严密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一直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承认,直到麦克斯韦完整地表述了这一规律,才得到人们的正式承认。z 现代人往往认为因果报应是一种迷信的学说,这是一种未经观察思考想当然的认识,如果认为存在于有情身心的因果规律是迷信的话,科学也同样是迷信,因为科学反映的就是外境(自然界)的因果规律,现代人恐怕不会讲科学是迷信,同样都是讲因果规律,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

3、熟练掌握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作的不同归纳的含义;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其与社会形态演进序列的关系。

第四章 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客观限定性和主体能性

(一)课程内容

《一路向西》是一个描写当代香港社会中某个普通年轻人对“爱”与“性”的追求而逐渐改变的心路历程的故事,并透过这单一例子揭示一般港男之所以北上寻欢的原因以及普遍港女所存在的问题,更以此反映出情与欲之间既相互矛盾而又一体两面的复杂关系,而不是单一关于发生性的关系,表面上是世俗不容的事情,实际上是自我反思人生哲学的故事,以及对性的心里的认识改变的阐述,男主人公带观众玩转“性”地,人妖倾巢而出。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看历史,并非要将「历史」贬抑成向壁虚构,而是要去除「历史」的神秘性,看到「历史」本身的历史性,看到「历史文本」形成过程中,如何受到历史环境、认识条件、语言符号、叙述风格和学术体制各种作用力制约,[46]若转而从这个角度去看历史,「历史」就不再只是赋予不断激励世界的一个连贯故事形式,而是一个不断更新认识层面,至少在认识层面上,它将使我们对世界作重新的思考,可开拓「史学」这门学科的边界。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把握客观限定性的含义以及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理解社会历史阶段可跨越性和不可跨越性之间的分界线,自然环境对人的活动的制约强度和广度,都随着人的能力的发展程度而变化;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因而都应该是可以预见的,预见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对客观规律的相关的初始条件的把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客观限定性的来源以及客观限定性的限度随着主体能动性能力的增长而减退。

2、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论述的基本精神以及俄国没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原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能否跨越问题上给我们的启导。

我觉得,其观点这未免太武断,社会在发展,也许有一定规律,但是整个历史用厚黑史观来研究,这点我就不敢苟同了。许多华夏人受现代教育影响,往往形成唯物观,而修行说不好听就是唯心所用,当然,这种唯心不是唯物所说的唯心,唯物哲学上所说的唯心,实际上是他们自己以唯物观点所认为的唯心。但是对于地产调控,市场有着很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从历史来看,对房价的调控就没有成功过,所以这一次也不会有效。

第五章 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课程内容

历史动力探讨中出现的困惑;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的“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中国封建时代社会发展由先进变落后的根本动因。

(二)学习要求

其实,这也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第五代”导演兴起以后,在影视文化界,乃至整个中国知识界被默认的“范式”,即“中国”和“西方”不仅仅是有区别,而是有不同的等级:中国vs西方=传统vs现代=愚昧vs文明=落后vs先进=丑陋vs美好……。3、 第二次工 终战胜了封建主 业革命为人类社 义,率先完成工业 会经济的迅猛发 革命的西方资本 展,社会面貌的 主义国家逐步确 巨大改观,人类 立起对世界的统 生活质量的普遍 治,世界形成了西 提高,注入了前 方先进、东方落后 所未有的强劲动 的局面。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们,他们只懂得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理论,不少对社会主义阶段他们一无所知,甚至对社会主义阶段的先进理论根本就不认识、理解的能力都没有。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几种理论观点遭遇的质疑;“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合力”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塞尔维斯的“进化潜势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