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鲁迅纪念馆在哪里 [转载]推荐:纪念馆:不仅可以看,还要能“带回家”

2018-02-26 04: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上海鲁迅纪念馆_广州鲁迅博物馆地址_鲁迅纪念馆在哪里

纪念馆:不仅可以看,还要能“带回家”

——陈麟辉馆长在中国博物馆学会名人故居专委会年会的演讲

2018年02月13日 解放日报

思想者小传

陈麟辉陈云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名人灿若星辰。历史名人大多是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象征和标志。他们的思想、行为和人格风范,对后人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充分发挥历史名人的效应,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加强名人故居和纪念馆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作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播先进文化、激发爱国情怀,以及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作为记录历史、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重要渠道,国家和公众对包括名人纪念馆在内的博物馆有了更高的标准和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当人文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时,我们需要通过将名人纪念馆嵌入社会人文环境的整体营造,在纪念馆和社会主体之间建立起共建、共赢、共享的关系,使名人纪念馆真正成为“一所大学校”。

纪念馆具有实物性、直观性、自主性、社会性和寓教于乐等特点,在社会教育功能发挥中具有天然优势。但坦率地讲,我国大部分名人纪念馆教育模式仍停留在单向灌输的层面上,主要通过展示文物藏品、提供简单的文字解说或人工讲解来实现教育功能。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名人纪念馆完全可以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扩大传播力、影响力。随着开放、共享成为时代潮流,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权逐渐扩大,观众和纪念馆的互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静态展示和动态体验有机结合,吸引观众探寻名人心语

在传统的名人纪念馆教育中,讲解被置于核心位置。纪念馆大多通过口头介绍的方式,为观众提供相关知识、延伸视觉体验,从而搭建一种直接的、亲近的联系。考虑到越来越多的观众把参观视为自发的、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因此今后名人纪念馆需更加关注观众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关注点等差异,加强互动、因人施教,不断改进讲解服务。

例如,可以开拓提前预约、基本资料提前推送、事前提问、事中事后答疑、信息反馈等服务,还可以推行报名担任义务讲解员、预约参与讲解课程培训等个性化服务。对于自主学习意识强的观众,可以鼓励他们在参观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自我求证等方式获取知识和信息。

一定意义上说,讲解人员不仅是解疑释惑的老师,而且是耐心倾听的学生、沟通心灵的朋友,是为观众自我学习而积极服务的环境营造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观众能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通过与纪念馆进行双向互动和交流来形成、充实或调整已有的知识结构乃至理念、态度。鲁迅纪念馆在哪里

就名人纪念馆的整体发展和职能完善而言,就是要树立为观众自我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教育理念,科学构建物、人、数据动态双向传递的文化体验空间。要在启发引导、温馨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从单向灌输式参观向双向互动式交流、视觉全方位呈现转化,使人们在情境熏陶、言行互动中实现能力提升、心灵升华,并促进纪念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提高,推动纪念馆收藏和研究水平跃升。

为观众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还需注重体验方式的丰富性和愉悦性,要让名人纪念馆可听、可看、可参与。数字化为名人纪念馆的“物人对话”和新型关系建构,提供了新的基础与共享方式。通过数字化和信息化,“物”可以插上翅膀,开启新的链接。这里面,应当找准数字化信息传播工具、高科技手段与名人纪念馆传统展示方式的最佳契合点,创新虚拟参观、互动展览、社交分享等服务方式,满足观众把“纪念馆带回家”的需求。可运用云计算等方式,收集和分析观众知识、心理、行为、需求等数据,有针对性地改善参观体验、优化服务内容。可创新展览、讲座、活动的线上线下互动模式,实现静态展示与动态体验有机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神奇链接,让观众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触摸,甚至可以穿越时空与名人的全息形象进行对话,给人以无穷的视觉震撼力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