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表 康熙《皇舆全览图》与西方对中国历史疆域认知的成见

2018-02-25 12:07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表_中国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原标题:No.701 韩昭庆 | 康熙《皇舆全览图》与西方对中国历史疆域认知的成见

目录

一、康熙《皇舆全览图》研究综述

二、清朝绘制《皇舆全览图》的历史背景及其版本

三、铜版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内容及其对清朝疆域的表示

四、欧洲版《皇舆全览图》的传播及对中国的绘制

五、清朝疆域的变迁及清政府对国家认同的变化

六、清朝疆域变迁未及时传播到欧洲的原因

自1950年代始,谭其骧在主持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过程中,对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形成一个看法:中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应该把全中国历史的地图都画出来,这个全中国的范围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因为1840年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而现在的中国疆域是一百多年来列强侵略宰割我们领土的结果,不能代表历史上的中国的疆域。①这个看法随着1982年《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公开出版,在国内学界得到普遍认可。

但当中国学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强调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和融合的同时,部分西方学者更多看到的是两者的区别,他们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往往把历史上的中国等同于汉族统治的中国,并把这个区域限于长城以南、嘉峪关以东的中国,这个区域或又译为“中国本土”(China Proper),如由哈利(J.B.Harley)和沃德伍德(David Woodward)主编的《世界地图史》,把目前中国的区域分成两个独立的文化区来叙述,分别是中国与大西藏和蒙古。②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清史研究,则把清朝的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当作新清史的重要议题。③马立博(Robert Marks)的新著《中国的环境和历史》则把居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群分成汉人和非汉人两类,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别,而且尤其关注汉人如何在历史时期改变传统民族的生活方式,以定居的农业方式和向中央政府纳税的制度重新塑造环境和族群的过程。④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历史变迁过程中中外视角的差异?为何在西方学者眼里,长城以南的疆域才是历史上的中国、历史上的中国等同于汉人的中国?和文献相比,地图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而科学测绘的地图更加能客观反映一定时期的地理现象,笔者拟从清初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入手,讨论它对西方学者关于中国历史疆域认知的影响,并期望为以上问题提供一些解题思路和历史背景。

一、康熙《皇舆全览图》研究综述

康熙《皇舆全览图》系康熙四十七年(1708)至康熙五十六年间,在康熙皇帝的要求下,主要由法国传教士主持,中国地方官员、士兵及一些辅助人员参与,对中国及其毗邻地区进行测绘编制的地图,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西方现代测绘技术绘制的地图,由于在当时也是世界上范围最广的实测地图,故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地图史上皆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此后,清朝政府以该图为基础,对新疆、西藏等地进行测绘,并结合亚洲其他地区地图绘制而成《雍正十排图》及《乾隆十三排图》,形成清廷三大实测地图。

《皇舆全览图》产生至今,将近三百年的历史,由于清政府对制图过程和成果秘不外宣,制成之后,虽然多次重印,但是主要藏于内阁大库,供最高统治者或巡抚总督及相关官员使用,故坊间流传很少,中文记载也七零八落。直到1929年沈阳故宫发现康熙时期印行的铜版《皇舆全览图》,并经重印之后,才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它的关注,翁文灏的《清初测绘地图考》是第一篇对它进行研究的文章,这篇文章借助四篇法文文献,综合介绍了康熙时期测绘地图所用的尺度、康熙年间测绘地图的次序及范围、测量的方法、康熙地图上有明确记载经纬度数的点及观察方法、北京经纬度测量的历史、西藏和新疆地图的测量等。⑤这篇文献至今仍然是国内学者研究康熙《皇舆全览图》的重要参考文献。此后对该图的介绍或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方面:版本考证、⑥测绘过程的补充、⑦投影类型,⑧及其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