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博 闻 强 志 达 德 体 仁 正月里来是新年 大年初一
原标题:年俗密码
博
闻
强
志
达
德
体
仁
正月里来是新年
大年初一头一天
家家户户都团圆
神州大地共拜年
博达学校在这里给诸位
拜年啦
昨晚,你是怎么过的呢?
是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
是守着电视看春晚?
是带着孩子放烟花?
是陪着老人一起守岁?
还是外出旅游了呢?
无论如何,你肯定是和家人在一起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不管时间如何更替,时代如何变迁,过年对中国人来说,其实不只是亲情之爱这么简单,在这个民族众多的文化仪式中,这个记忆大概是保存得最为强劲的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它早已内化为人们的情感密码,即使不明白,也会成为一种惯性行为。
也许,我们不如放慢生活的节奏,花一些时间去品味年的味道,去用一些过去的或新兴的形式去重新搭建年俗,让传统文化有所发展,跟上物质生活的发展速度。
从古到今,年俗一直在变,有的产生了,有的消亡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年俗,都有哪些内容呢?
初一
关键词:放鞭炮、压岁钱
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会开门放炮仗。首先打开家门,意味“开门大吉”,然后先放爆竹,即为“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赠送给晚辈。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另外,初一这一天民间认为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初二
关键词:祭财神、回娘家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的介绍:“正月初二各家祭财神,其所祭财神,有由店铺购买者,有自小孩手中买下来。此类童子大半为贫困人家出身,欲乘此新年机会捞摸若干钱文,于是做成财神,向各住户串售,于门口大呼‘送财神爷来’了!”因我国南北差异,我们南方虽然是在初五祭财神,但习俗基本一致。
古时候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孩子回娘家拜年,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其反映的情意甚浓,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到了晚上一般要在娘家吃饭住下,又俗称“住娘家”。
初三
关键词:赤狗日、禁米饭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
初三还是谷子的生日。民间对此有忌食米饭的习俗,这一天人们往往会选择其它主食,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来年得不到丰收。
初四
关键词:迎灶神、羊日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盛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农历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中的“羊日”。在老皇历中占羊,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因此这一天民间有禁食羊肉的说法,以示对神灵的尊重。
初五
关键词:破五、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
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驱魔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出去,以示希望来年家人身体健康的愿望。
希望塑造好的作品和借助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