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元代 历史 观察 | 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2018-02-13 17:0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元代 历史_元代历史书_袁腾飞讲历史mp3全集

近些年来,民族传统文化经受了社会历史变革所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特别是面对外来洋节文化的大量涌入,如何理解、继承我国传统的节日文化,让很多人深感困惑。

欢度春节,民间为何又称之为“过年”?“过年”的时间该怎么定?农历一月为何又称为“正月”?民间俗语“一年三百六十天”又隐藏着什么信息?了解我国传统年节的文化内涵,对加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何谓“年”

民间相传“年”是一只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的独角恶兽,每到寒冬腊月末就到附近的村庄里去寻找食物,甚至伤害村民,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后来人们发现,它会被人们扔到火堆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但是“年”并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夜里都不睡觉,守着火烧的竹节驱除这只怪兽,“除夕”由此而来。

在不同的时期,“年”的称谓有所不同,唐虞时称“载”,夏时称“岁”,殷时称“祀”,至周始称谓“年”。现在的“年”是从周时才开始的。

“年”字的甲骨文、金文作谷穗成熟下垂之象形,“年”字的象形字,是一个背负成熟谷穗,即“年成”为主要表意。这是文字发生学给汉字“年”所下的准确定义。至于“载”是取万物终而复始,“岁”是取岁星年行一次的意思,“祀”是指四时祭祀完结。

“春节”这一说法在我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不过,当时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春节”则泛指整个春季。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岁首为正月初一,现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都统一称为“春节”,但在历史上却称之为“元旦”。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翌日发布《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宣布:“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同时,南京临时政府还发布了《命内务部编印历书令》,要求“于阴历十二月前制定历书,颁发各省”,对于“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1912年3月,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进入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政府延续了辛亥革命以来的变俗行动,发布公告“现在共和政体业经成立,自应改用阳历,以示大同”。到1913年阳历新年到来之前,各机关收到政府通电“自正月初一日起至初三日止停办三日”,然而,在民间则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由当时北京政府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现行的“春节”只有一百多年。

阳历年元旦,在西历年节中称为新年的第一天。现有西历新年的“元旦”称谓,正是“中”冠“西”戴。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年节的民俗称为“元旦”安在公历新年的第一天上?百余年过去了,民众对此分得还是很清楚。1923年1月3日《申报》第2版《阴阳历新年的比较》一文记载:“社会上逢着过阴历新年,顿现出热闹的气象。吃的玩的,比较平时要添出许多。便连路上的行人,也得增多不少。但是遇阳历新年,除掉有几面国旗迎风招展以外,简直和平时一样”。

“过年”的日子怎么定

当代的过年日子,除了传统外,还与经济考量、社会时序的建构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年节(元旦加春节)假日天数一直是四天,改动不大。事实上,我国传统的过年日子大致主要与农事季节有关,这一时间节律的模式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