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明代龙泉窑青瓷 龙泉窑莲瓣考

2018-02-07 23:01 网络整理 教案网

龙泉窑瓷器图片_明代龙泉窑青瓷_明代青瓷筆筒

原标题:断代|龙泉窑莲瓣考

(一)龙泉窑莲瓣文化发展简史及特点

龙泉窑的发展史上,装饰手法繁多,但有一种装饰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莲瓣纹!

自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莲瓣纹就开始出现在各种立件器物上,这个时期的莲瓣纹装饰手法与当时的越窑一脉相承,莲瓣的外轮廓高出器物表面,内用极细的针刺工,作莲瓣的茎叶,富有极强的层次感(图一)。

(图一)

北宋早期后,这种装饰手法开始发生变化,仅用线条作莲瓣的外轮廓,内加篦纹(图二)。

(图二)

这种变化与越窑的工艺变化几乎是同时的。因此,我们说,龙泉窑和越窑在五代中期至北宋早期属于姊妹窑口关系,产品承担的也是同一个角色。在五代时期,同为朝廷共事贡瓷任务,而在北宋早期虽然各自有着自己的销售渠道,但相互间的工艺是非常密切的。早期龙泉窑工匠来自于越窑,按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两个窑口工匠间多属师兄弟或亲戚关系,虽不在一地,但打断骨头连着筋!两个窑口的各种工艺都非常一致,甚至器形、尺寸都基本相同(图三)。

(图三)

及至北宋中期,随着越窑的衰败,龙泉窑也进入了迷茫期,这个时期的龙泉窑质量开始出现滑坡,但仍然依托优质的瓷土和林木资源、以及便利的水道,独立生存并图发展。

这个时期,各种工艺都作了简化,莲瓣纹的龙泉“北宋”模式开始出现。成本低廉的龙泉窑开始出现大量的明器,与当时盛极一时的婺州窑明器争夺市场,龙泉窑明器多为多管瓶和带盖盘口瓶以及少量的堆塑龙虎瓶(图四——六)。明代龙泉窑青瓷

(图四)

(图五)

(图六)

从墓葬分布情况来看,福建仍然使用当地的青白瓷为主,龙泉窑明器影响地区在龙泉本地和与之相连的松阳县,婺州窑则影响地区最为广阔。从明器的烧制质量上来看,龙泉窑当属魁首,而莲瓣纹的使用也仅有龙泉窑。

在最在低落的北宋中期,龙泉窑仍然立足于优质资源、北宋早期传承的拉坯工艺,并吸收各优秀窑口的优质工艺,独立生存,在这个时期,龙泉窑不但在外观器形上吸取了婺州窑的精髓,还从北方耀州窑引入优秀工匠,烧制耀州式龙泉窑产品(图七——十)。

(图七)

(图八)

在使用耀州窑工艺的器物上一般不出现莲瓣纹工艺。

(图九)

同时期的雅器上也出现网格式的莲瓣纹饰。

(图十,北宋中期围棋罐),

很有意思的是,这种网格纹莲瓣也出现在明器盖子上(图十一):

(图十一)

虽然不是这个时期的主流,但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文房用具地位并没有南宋以后高。北宋中期的龙泉窑产品虽然是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低落期,但在中国各窑口中依然占据重要的位置。

这种北宋龙泉式莲瓣模式一直延续至北宋晚期,由于徽宗时期征用龙泉窑作为供官产品,龙泉窑在刻画工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莲瓣纹刻画模式仍然采用中期手法,主题纹饰加入北宋早期越窑及耀州窑的一些元素(图十二)。

(图十二)

从上图看出,同样是莲瓣纹围棋罐,很显然,刻画的精细度有了较大变化。

总的来说,龙泉窑五代至北宋近180年莲瓣纹的变化及发展,体现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变化,从中也看到了龙泉窑在朝代、时期的文化交替中不断改变自己,取长补短,适应同时期的市场需求。

二宋交替时期,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大量从北方往南迁移的过程中,带来了北方的制瓷审美理念。比较同时期北方各窑口器物,可以看出,定窑的莲瓣刻画技法,对龙泉窑产生了很大影响(图十三)。

(图十三)

但龙泉窑在这个时期的莲瓣纹又有自己的独特审美,既吸取定窑的部分精华,又结合自己积累的工艺特点,在形式上更开放、刀工更犀利、层次感更强(图十四)。

(图十四)

这是龙泉窑莲瓣纹饰具有自己特点的起步,也是把龙泉窑莲瓣纹饰更文人化最后推向顶峰的基础。这个时期,在龙泉的金村、大窑同时烧制,这种带有强烈立体感的大莲瓣成为时尚,各种大小碗类均使用这种大莲瓣纹。我们同时看到,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的器物中,仍然沿用北宋晚期的篦纹式莲瓣纹,说明这个时期的出口并无此类产品,大规模烧制这种大莲瓣纹器物在南宋早期偏晚,直至南宋中期。在早期到中期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刀法犀利的定式(定窑)外轮廓,中间使用篦纹的莲瓣模式(图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