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孔子孟子的资料 中印的传统文化交流与友好

2018-01-06 02:02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孔子孟子的资料_孔子和孟子的简介资料_孔子和孟子的年龄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印友好,利在双方,惠及亚洲和世界。中印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性意义。”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渊源,是在轩辕黄帝的上古道统思想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姜太公的道学理论、孔子的儒家思想,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同时,法显、唐玄奘和义净等大德高僧到印度求法,将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传播到印度,奠定了中印两国思想文化交流的基础。

一、中印文化汇通融合

1.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核

中国思想文化的渊源,可以上溯到约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三皇五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而诸侯成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这就是说,轩辕黄帝就懂得讲求道德,施行德政,整治军队,从仁、义、礼、智、信教化万民,“修身而天下服”。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轩辕黄帝的上古道统思想文化归结为如下六点:

(1)“迎日推策”,即依据法则,推策未来。

[来自]

(2)天、地、人、神、鬼,以及万物,皆一体同根,即所谓“道”是本原。

(3)宇宙万物纯属阴阳之变,治世要遵循天地变化之法则。

(4)祭祀天地神灵,祈求降福祛灾。

(5)“五行之气”是生养万物之源。

孔子和孟子的简介资料_孔子和孟子的年龄_孔子孟子的资料

(6)扶教万民,诲度四方,普施利物。

轩辕黄帝的“道”统思想文化,为后世的道家、儒家思想文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殷商晚期、周朝早期,今山西石楼县人姜太公,千古博学,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灭商兴周有功,被封到齐国为王,成为周朝齐国的始祖。周武王分封诸侯以报功臣;姜太公奉命发榜封神,才使中国道教神仙具体;明朗而系统化了。由此可见,所谓道教神仙,不过是古代的英雄人物而已。

[来自]

春秋末年的思想家老子,作《道德经》,将古代道家思想上升为一套哲学思想体系。老子被认为是道家学派创始人,称为黄老之学,在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颇为盛行。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周灵王21年(前551),比释迦晚15年,卒于周敬王41年(前479),比释迦晚7年,二人属同时代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涵盖的内容广泛,其要义就是孔子所讲的“仁者爱人”。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唐朝大儒韩愈在《原道》篇中指出:“博爱之谓仁。”可见儒家讲的仁,同佛家讲的慈悲相通。孔子去世百年后,中国进入战国时期,出现了孟子,其思想体系是以“义”为核心,提出:“义,人之正路也。”义指正当的事,就是佛家讲的善事。义用于国君,就是仁政和王道;用于百姓,就是孝悌。孟子对义士有个著名论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对儒家学派可说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尊孔子为“至圣”。从南宋开始,孟子被奉为“亚圣”。

孔孟继承了黄帝以来的和合文化,并加以发扬光大。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称,黄帝“和合万国”。尧帝推行德治,崇尚社会和谐。孔子继承了和合文化,特别重视和,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又提出:“君子和而不同。”是将和当作人的行为准则。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们常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孑L子门徒子夏最先提出的。

从北宋开始,儒学进入一个新阶段,有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朱熹(1130-1200)集理学之大成,称“程朱理学”。孔孟儒学为第一次高潮,程朱理学为第二次高潮。朱熹吸收了佛学精义,汇通儒佛,如他对孔子讲的“仁者人也”的注释是:“人,指人身而言。具此生理,自然便有恻怛慈爱之意,深体味之可见。”可见,朱熹将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悲融汇贯通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