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诗词五首教案

2020-12-07 14:03 网络整理 教案网

诗词教案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诗词五首教案制作人:357289058 [教学目的] 1.激发师生阅读跟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员初步掌握欣赏诗词的方式,逐步培养教师整 体感受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词人情怀,学习诗文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句所 具有的深挚的戏剧感染力。 3.了解与那些诗歌有关的哲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受诗词的方式。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知道,给作品的整体感受带来某些困难。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读背——质疑——研讨—感悟。 (解说:诗词的朗诵和抄写是课堂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强调问题。质疑可能会 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应使学 生畅所欲言。对提起来的疑惑,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探讨解决,一时无法缓解 的难题,可以存疑,或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讨论。然后使朋友看看或写一点各 自感悟到的东西。) 2.教师范读或唱录音——扫清文字障碍——学生朗读——质疑释疑——感悟。 3.教师范读—一扫清文字障碍——听录音——学生背读——教师讲析诗句——学生质疑 ——教师解答——学生反思。

(解说:以上三种教法大致适用于三种不同的班级:第一种适用于整体较差的班级,第二种 适用于整体尚好的班级,第三种适用于整体通常乃至较差的班级。)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以下材料制作成课件:A.刘旦宅先生于1961 月据陶潜《饮酒》(其五)诗意作的画。(见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第一册第104 页的原稿,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 年10 版。)巴图文本《唐诗三自首》中《行路难》配图。(见该书11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诗词教案范文,1999 洞庭上张丞相》的配图。E.图文本《唐宋词三百首》第62页上《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的配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录音机:有关五首诗词的录音。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以及诗意的卡片各1 [教学方法]方案一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初步接触五首诗词,并进行字词教学,重点教学《饮酒》。 一、导语设计 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文学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未 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人村庄,通过对自 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景的吟咏以表达情怀。

诗词教案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作家也就被称为 二、解题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清朝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人,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 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清朝末年,玄学兴起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 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心态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跟 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据说, 《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喝酒之后写的,但所作画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而抒 写的是自己的意趣。此诗写作时间大概是作者归田的第20 年(417 年)。此诗写他在乡村里 悠然自得的栖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励志,表达了作者从自然 景物中找寻到乐趣的况味心情跟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字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 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解说:这是为了正音、明节拍以及教师自己初步认识课文等。) (2)给加点的短语注音,并补充《饮酒》的注解。 喧(xun) 饷(xiǎng)田秉(bǐng)穗 嶂(zhng) 人不寐(mi) 补充注释:喧:吵闹的声音。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如有人问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灵魂早已摆脱了世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似显得安静起 来了。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哪个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感受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A 或B,同时使教师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研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似乎生活在人来 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灵魂摆脱了世俗的牵纠,那 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似乎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出来。是说对幸福的自然景物 的赏析,能获得无限的诗意。沿着这种的理解去读背,就能相当容易地背出。 非指经常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嚣声,而要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世俗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利、地位、财富、荣誉等等 “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看看两种版本的异同吗?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 “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少“悠然”之情味了。

诗词教案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所 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显得兴味索然了。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小结:在这当中,可以体会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精髓,可是想要把 它说出来,却既不知该如何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写实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传统。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巧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感悟也 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成为抒情诗句。王士禛在 《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2)诗的最终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终两句在诗句的结构上变得更加重要。它又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抒发 的深层含义,同时既把观众的想法引回到形象,值得去感受、咀嚼。(参见骆玉明对《饮酒》诗 的赏析之说) 4.学生怀疑探讨,教师明意并总结 5.课堂练习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继续整体感受这首诗)。 (2)逐步掌握欣赏诗词的方式。

明确,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烦,对乡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布置作业 1.默写《饮酒》。 2.预习并研读课本中其余四首诗歌,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3.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重点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两首唐诗以课外自读为主。 一、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 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味道。今天我们再次旅行来到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唐 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致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 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 考跟想象。)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南 游长安,不甘寂寞,想起来说话,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 希望受到张丞相的信任跟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含义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诗词教案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范仲淹所处的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突厥。1040 年到1043 年,范仲淹任河南经略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 录音各听一遍。然后帮6 分钟时间使教师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具体。 (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迅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通常可较快 背出。) (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榜样,既激发你们学习的兴趣,又塑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气息,师生共 学,融为一体。让学员注意学生能否背错,是为了让学生听到很认真。) (3)补充注释。 济:渡过。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认识和课件展示的场景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哪些新的了解。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哪些?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诗句。“云梦泽”是古时的一个大泽,“气蒸” 写出了山的广袤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磅礴动荡,力量很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 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终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中间的叙事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境况的一个比喻:我自 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仍没人接引,这就像要跨过江去竟无舟船一样。为 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现今的厚恩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 前的体会: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受到鱼的心态。言下之意是:我也更期望做一个垂钓者, 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推动获鱼的愿望。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戏剧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通常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 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朴实又抒发充分。在写洞庭湖的辽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 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4)范仲淹的《渔家傲》中的"燕然未勒归无计”如伺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这句是说:在燕然山上还已刻石记功,归家问题还无计可施。其实,这里的 “计”应是“打算” “做计划”的意思。是说:还不曾破敌为国立功,回家的问题还已考虑。这“归无计”应是具有 积极含义的。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如何理解? 明确: “人不寐”指“守边的将士睡不着”。

诗词教案范文_诗词教案范文

“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句中的“将军白发”与“征夫泪”可理解为是隐喻的通感手法。由于大量 守边,边疆生活既而又艰辛,敌人未破,军功未立,思乡思亲之情似乎不能免去,将士们不免早 生华发,也常常会流下思亲的泪水。但与中间哪句“燕然未勒归无计”联系起来看,这只是是消 沉之意、怨慨之泪,而是一种“忠孝不能两全”的悲情之隋。 3.欣赏品味 品味名句: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对上述诗句的赏析品味见上面的“课文研讨”相关个别。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一句写得精练而有气势。读着此句,眼前出现一幅边塞画:在人烟稀少的边塞,有一座孤 城,两边光秃秃的重峦叠嶂,上空飘浮着浓浓青烟,悲壮的号角声和嘈杂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城 门敞开,一片荒凉。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两句是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的名句,化用“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句。它帮见到挫 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觉得前路茫然的他们以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相信困难终 将过去,阴云当可减轻,那种令你大显身手、施展才华的契机在等着你。读了令人荡气回肠, 精神振奋。

4.课堂练习 (1)默写《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 (2)初步背诵《行路难》和《观刈麦》。 5.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分别介绍李白及其《行路难》和白居易及其《观刈麦》。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渔家傲》。另外,因课时关系将李白和白居易的两首诗作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尽管如 此,我们未初步感悟到了唐诗的韵味和诗歌的风韵,我们若真的是个旅游团,可真应验了“不虚 此行”这句话了。不过,我们的观赏绝不是到此为止,在我们未来的学习中,还要作更广泛更深 入的赏析品味。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和抄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再找这五位作家的一些诗歌来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方案二 一、简要介绍诗词的有关知识及哲学常识。 二、听录音或学生范读以正音、明节拍。 三、扫清文字障碍。 四、反复诵读,力求会背或基本会背。 五、整体把握诗意,感悟诗歌之妙。 六、质疑、释疑和交流感悟。 七、布置作业。 方案三 一、布置预习,提出预习要求。 二、新旧知识相联系,复习 已学过的相关诗词方面的知识及 文学常识(关于编剧作品),并补 充与这篇课文有关的极其未作介 绍的诗歌知识、作家佳作等内 三、教师范读课文两遍,以起正音和营造氛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