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分享:对外汉语教学和英语课堂的区别
对外汉语教学与传统物理教学,究竟有很大差别呢?
为什么说隔行如隔山?
为什么应聘国内中小学时,对外汉语专业会略受排斥,而回国教汉语时,又非常忌讳将传统语文课堂模式带入教学中?
一、教学对象不同
很显然,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本国大中小学生,他们从刚出生、甚至还已出生(胎教)时就存在于汉语环境中并起初感知汉语,一两岁时牙牙学语,两三岁进入早教机构、幼儿园时便开始系统学习,至于五六岁基本完全具有了汉语语言能力,能够独立表达自己的观念跟意图,且很少得到外语的负迁移作用。
而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与我们来自不同国度的人,其中以成年人居多,他们的汉语是从零基础开始学,没有利于学习的天然生活环境(语言环境),同时熟练掌握自己的母语,并受到母语结构、语法、习惯、文化等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不同
语文课堂不同于语言课,也不同于文学课。语文课是为了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人们的语言能力、鉴赏能力、语言运用能力、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等。引导学员去体验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哲学陶冶中累积文化、提升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和生活情调,去认知真、善、美。 对外汉语与之不同。对于多数国外朋友来说,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把握一门交际工具,减少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障碍。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人们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或者听、说、读、写等技能,并无法理解段落、语段要表达的含义等。
三、教学内容不同
综观语文课本和对外汉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前者内容更多是文辞优美且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以精加工的书面语为主,我们不避讳生词、难词,提倡学习并利用各类修辞技巧,甚至超语法、超常规的表达,学习的重点是理解文章的层次、意义、主旨和涵义,以及展示出的真善美,学会写作才能表达自己观念的美文、美句。
而后者,即对外汉语教材的内容则更多是访谈、交际中常见的一些写作习惯跟表达,即便是长篇书面语段,也力求规范严谨、通俗精练,我们有专门的词纲、语法大纲,一些超纲的美词美句仍成了负担,不到教学的高级阶段尽量不去触碰。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是语言的要素、语用规则、言语技能或者一些文化常识,更多的是英语,更贴近生活、学习以及某个特定领域(根据学习者要求来定),更重视实用性。
四、教学方法不同
上述不同决定了我们在语文和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利用不同的形式技巧去区分对待。
语文的课堂,从初级阶段字、词、句的学习,逐渐过渡到句子的掌握、篇目的理解、章目的研读,这六大块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老师会将生僻字词揪起来,教学生查词典,一一去注音、释义、讲解,然后将重点词、句放到段落和篇章里,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词用得好吗?用在这里有何妙?它带有哪些意象意义、象征含义?代表了显示生活中的那一类人?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技巧?好在何处?通过这句话作者想表达哪个意思?
至于段落和篇章的学习,教师通常会使学员归纳每个自然段的含义教案范文 对外汉语,看看那几段意思贴合得很紧密,全文是什么样的逻辑结构,主要讲了那几层意思。哪段是开门见山,哪段是承上启下,哪段是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亦或是巧设悬念。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或充当一个讲解员、或当做一个引导员的角色,通过诵读法、识字识词法、串讲法、分析讨论法、问答法、练习写作法等方法,使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意思,以及重点段落、环境背景、人物形象、内涵等有清晰的理解跟掌握,并且可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受,同时学习文中修辞技巧、结构形式、表达方法等组成的语言美,能够在自己习作中展示出来。
而对外汉语课常常是技能训练课,一般分为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综合等课目,分门别类地练习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机能。教师应有确立清晰的教学计划,综合把握主次、详略,能在教学上合理分配、充分利用时间,在一些弊端上收放自如。首先对一个个词、语法点进行简洁讲解,然后就是反反复复的操练,在不停的操练过程中让学员自己去把握词汇跟句法点的用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截图解释法、例句解释法、实物教学法、听说法、类比法、对比法、归纳法等等。
对比了两种课型教学方法的差别,我们便知道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切忌带入以下物理教学的形式技巧:
×(1)自顾自地说讲。
教师千万不要长篇大论,全程自顾自讲解,占用掉学生大部分时间不说,还令学生听到晕头转向、不明所以。作为一项技能,语言的学习绝对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反复的操练,教师最好充当一个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开口说话的机会。
×(2)用长而生涩的注解去解词。
教师在为学员讲解生词的之后,切忌生硬地搬来字典里的注解,反复不断地用过长而生硬的英文去解释中文词语,这无异于缓解负担。不妨灵活多变一些,创设情境去释义,不仅是挖掘生活中的见闻,就是不大的教室里的每位人、每张椅子、窗外的一草一木,都可以作为教学中的道具,来帮助教师理解。 最早上课时,我对语言点的解释就非常繁琐,比如: “‘哪儿可呢’是反问,实际上表示否定,意思是‘不能’、‘不会’”;“‘可不是嘛’和我们表面发现的含义也不一样,它实际上表示必定、同意,有提出‘事实就是这样’的含义”。 这样一来学生听到云里雾里、不辨东西,做作业的时侯还是会造出“-你如何既在这里摔倒了?-可不是嘛,我从来没有摔倒过”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来。
而修改简短的、有引导性的弊端来控制学生模式,进行反复的造句、对话操练过后,这些反问怎么用,学生便恍然大悟了。
语言点操练的方法大概包含:造出例句挖空重点词使学生填空、给出前半句让学生造出后半句、给出图片或设计提问使学生运用语言点来提问,等等,其难度依次递增。
再例如“要说感受嘛,咱多少还是有点的”一句中包括了国内人特有的情感色彩,这种自信中带有得意的意味,要帮外国人讲清楚着实不易,但借助眼神、姿态等的配合教案范文 对外汉语,外加夸张的语调来重复几遍,然后再加之以长期的例句操练,学生都会逐渐体会其中的意味了。类似的也有“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没什么大不了的”等。此外,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也会在这些状况下发挥作用,比如讲解“发抖”、“告辞了”、“松了一口气”等语言点的之后。
×(3)过多使用教学专用语、衔接语、点评语。
例如语文课堂中常常使用的“好了,同学们,我们开始开会,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第三课,题目是......作者某某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请你们把课本翻到第......页”、“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某某同学的提问非常好,非常透彻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念跟想法”、“还有什么要补充说明的吗”、“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提问”、“希望你们珍惜课堂机会,积极演讲”。 要知道,这些话对外国人来说纯属听不懂的空话。对外英语教学需要精练再精练,课前先简单问学生几个与本课相关的小难题,导入新课话题,然后板书标题,自己拿起书翻开示意给学生。在一个内容过于到另一个内容的之后,最好也抛出问题给学生,实现自然衔接。用眼神鼓励回答困难的学生,回答正确就说“好”、“很好”并点头微笑,回答有问题一定要及时改正加强记忆,并面带善意的笑容,需要补充回答时直接多叫几个学生一一发言。如果没人提问,教师能抛出与此相关、且最简单的难题,总之就是想尽办法鼓励学生开口。
以上内容可能会比较片面,欢迎各位提出宝贵意见,一起交流探讨。
北欧的同居率已经达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