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案范文 > 正文

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2020-12-02 23:19 网络整理 教案网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_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

最新杂志:

1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_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

国内外对生命教育的涵义有多种理解,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引导他们正确了解生命跟死亡现象,促使他们珍视和尊重生命,勇于面对逆境,敢于承担责任,不躲避和不畏惧致死。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死观,正确感知生命跟生活,理性地接受跟对待死亡,可以分为生活观教育跟死亡观教育两个方面。首先,生活观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生活观就是对于生活的目的、意义的总的见解和根本观点。对大学生进行生活观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在恰当认知生命的前提下,不断的丰富和涵养生命,并以超越生命为终极诉求。具体体现为:第一,通过对生命特性的讲授,引导大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人的生命具备不可逆性、不可替换性、不可创性以及脆弱性的特点。众所周知,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相互之间难以替换,它不是某种神秘力量的造就,而是自然孕育的结果,并且生命十分的敏感,偶然的天灾人祸就会造成生命的逝去。生命的神圣性和宝贵性会使大学生意识到热爱生命的重要性,这种热爱虽然是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还比如对别人跟他物生命的热爱。而亲近生命就是要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对方的生命,不攻击对方,与别人和谐共处。第二,通过对责任观念的培育,引导大学生学会负责,学会感恩。

马克思谈论责任时曾强调:“作为确认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要求,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能否认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2]这意味着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要求。通过责任教育,使大学生心怀责任观念,领悟到生命虽然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社会跟国家。不能否只凭自己的偏好对待生命,更不能否依靠偶然的冲动决定生命的去留。因此,学会负责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这种责任观念的内化还会伴随感恩之心的滋生,感恩父亲给与的生命,感恩教授传授的常识,感恩社会给予的良好环境,感恩朋友给予生活的多彩颜色。第三,通过防止挫折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学会宽容和宽恕。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的旅程不可能一片坦途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挫折和冲突在所难免。培养大学生抵御挫折的素养就是培养人们打败苦难的素养,使大学生体悟到挫折的切实意义,从而促使自身内在的潜力,激励自我的人格尊严与价值。通过挫折教育,还会使大学生进一步阐释到,生命中承载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它们虽然属于个体自身,还与父亲、朋友、社会密切相连,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对挫折的反省中,重新思考自身的缺憾,宽恕和宽容他者的不足,并迅速调整态度,增强自身的生命意志,争取做到面对自我,合理定位,面对对方,求得心安,面对自然,行为合理。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_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

第四,通过真善美理念的指引,促使大学生不断地提升生命品质。提升生命质量意味着个性的张扬和生命的自由发展。生命是意识理念的契机,其价值并不在于外型的华丽,而在于心灵和人格的真挚、善良与幸福。大学生作为饱含智慧、富有潜力的青年群体,生活观教育的主旨就是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激活其生命潜能,固化其生命意志,促进人们积极、主动、健康地演进生命,不断的了解自我、发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有限生命向无限生命的转换,在真善美理念的指引下,追寻美好完美人生。其次,死亡观教育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死亡观就是对于死亡现象的总的见解和根本观点。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我们时刻遭受着死亡,死亡是悬于我们身上的生命之剑,从本真的意义上说,人只是是“向死而生”的“此在”。

可见,死亡并不外在于生命,它是个体生命的构成要素。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死亡观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个别,其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明确与死亡有关的系列知识,让人们理智地了解跟面对死亡现象,以切实的心态对待死亡,从中引发出对生命的珍视与爱护。具体体现为:第一,介绍死亡的意义与本质。通过讲解死亡在医学、心理、以及法律上的意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使大学生懂得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从实质上深切体会到致死的不可逆性,即去世绝不会有复生的机会。死亡本质上就是人与社会关系不可逆转的摆脱与中断。第二,讲解东西方迥然不同的死亡观。可以借助专题介绍日本特色儒家、释家、道家以及西欧不同宗教或文学派别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并要注重向大学生强调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应对死亡的心态,培养人们理智地了解与从容地面对死亡,以及避免意外死亡的能力。第三,梳理生与死的关系,把生活观教育与死亡观教育结合出来。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谈论生活是要超越死亡,从而使他们赢得存在的含义与价值。通过对死亡的模拟体验,使大学生获得对死亡的全面了解,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死亡现象,消除对死亡的畏惧跟焦躁,坦然看待死亡,以“死”思“生”。第四,正确区分自然死亡与非自然死亡。在教学中尽力使大学生了解自然死亡与非自然死亡的差别。前者是指一生始终居于身心与环境的和谐适应状况,像机器破损到极限而自然损毁那样实现的生命终结。后者是指人与环境不和谐而造成的致死的泛指,诸如病死、灾害死亡、自杀跟他杀等。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_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生命教育的方式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课堂,旨在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而“三观”教育归根结底也是一种生命教育。为了使政治理论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绿洲,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尝试: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注重于向大学生渗透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生活模式。这门课从根本上看是围绕着大学生的生命成长而展开的,关系到大学生作为将来的合格公民跟健全人格的重塑,本质上属于推动大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生命教育课程。在课堂中融入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或者亲近生命的生活模式,都是最为恰当与合理的。譬如,在讲解第三章《领悟人生乐趣,创造人生价值》时,教师可以借助对中西方不同生活观的介绍跟对比,着重从珍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维护生命四个方面来唤醒大学生的生命观念跟积极生活模式,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而完整的对生命特性的感知,主动热爱、珍惜、尊重、敬畏以及欣赏生命,积极维护生命的权力。其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倾向于向大学生渗透学会负责,学会担当的责任观念。责任意识是个人对自身所担负的各类责任的自觉习惯,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对责任的苛求甚至信念,并在这些精神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分担对自己、家庭、社会及其国家的责任。譬如,在第一章《中国古代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借助对船坚炮利的帝国主义打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这一耻辱历史的回望,唤起大学生内心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自觉意识到和感受到,生命不仅仅属于自我,也属于家庭、社会跟国家。生命的存在原本就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生命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应该明确生活目标,承担生活责任,探求生命意义,使自己的生命在责任担当中充实而精彩。再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要注重向大学生渗透抵御挫折的磨难意识。俗话说,人生不顺心事常有八九,生命经历不可能没有挫折和磨难。人们常把逆境看作是破坏性的,并千方百计的加以逃避。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_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案范文

事实上,它潜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无法回避和抗拒。譬如,在讲解第三章《新民主主义论》时,教师可以借助对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中国共产党经历的重重磨难与挫折史的追溯,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跃进的失败史回顾,启发大学生培养自己打败苦难的意志力,开导大学生面对生活、学业与爱情方面的磨难时,要怀有一颗平常心,努力做到不痛苦,不嫌弃,不怨天尤人,而并非理解。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迅速向大学生渗透理性与从容地面对死亡的超越意识。孔子以前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曾遮蔽人们对于死亡的美学探讨,好好生活成为他们关切的第一要义,甚至是生命美学的全部含义。笔者认为,只关注生活,而回避死亡,会妨碍生命教育的完整性。譬如,在讲授美学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时,教师可以引入死亡观的教育内容,通过对生与死这对冲突的辩证关系的解读,使大学生领悟到生与死并非截然对立的两极,在一种非自然生命的含义上,死而后生很可能是一种比生而后死很沉重、更深切、更有伦理价值的生死姿态。通过死亡观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理智的心态面对死亡,觉醒生命的含义,从而不断的赶超自己,提升生命的品质。此外,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必须对思政课老师进行相关的辅导,才能对大学生的言行作出恰当的鼓励:首先,教师应具备广博而专业的常识,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质。

也就是说教师除了应具有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常识,还要知晓自然科学领域的相关常识。其次,教师应具备生命教育的观念,明确自身的职能不仅仅是释放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和鼓励教师思考,把学员当成有生命的个体,培养教师健康的生命观念,把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再次,教师应具备合作精神和小组教学素质。小组教学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满足生命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意愿。但是,要想在短期内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全能型教师是不现实的,只能将有志于且有能力致力于生命教育的学生进行组合,并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潜能。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培养教师了解世界与解释世界的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创造性的生活素质,从对生命跟死亡的感知中提倡真善美的终极诉求,逐渐把生命观念、责任意识、挫折意识并且超越意识内化为自身的生命品格,使道德作为生命成长的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不仅必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付出艰辛的尽力,也必须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配合。